于是,姜玲開始著手準備。
姜玲先是制定了自己的目標——隨時讓孩子回歸學校的無縫對接。要達到這個目標,就需要讓孩子建立符合應試教育的知識體系,其次是孩子的德智美教育。“我當時的準備是,我可以教美術,選擇俱樂部讓孩子參加球類運動,請老師教音樂。至于德育教育,不管是去學校還是在家上學,這一項都需要在家庭中完成,也不存在問題。扳著指頭算下來,孩子每天有大把的時間可以用在他最喜歡的手工勞作上。孩子本身就是一個動手型的學習者,在家上學完美契合了他的需要”。
不過,在計劃過程中,姜玲也逐漸發現了一些問題。
“在上大學時,我也曾備課,因此我知道在一堂高質量的課背后,即便是有教育背景的家長也至少需要幾個小時找素材、搭建課程結構、做PPT,同時還要對孩子可能提出的問題做準備,還要設計合適的課后練習。”姜玲對記者說,相對而言,學校老師在多次教學帶班后,會有自己的資料庫,對學生的提問也會有更準確的經驗,布置課后練習時也會更準確地把握學生可能需要的難度。“學校老師多年多次反復教學得來的經驗,是我們這些家長難以企及的。更何況要教那么多學科,要達到像學校教學的程度,如果家長不是專業學教育的,幾乎不可能做到”。
對于在家上學的孩子,家長肩負的教育責任顯然要重得多。“選擇讓孩子在家上學的家長有一些共性特征。”王佳佳告訴記者,80%以上的家長接受過高等教育,多數都是城市居民,58.21%居住在大城市。有出國半年以上經歷者占20%以上,“還有一半的家長具有教學經驗”。
李雅卿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的兩個孩子都在家上學。她主持的臺北自主學習實驗計劃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亞洲最好的另類教育之一”。無數家長問過她:“我的孩子可以在家自學嗎?”她總是坦誠相告:“孩子適不適合在家自學,要看他的父母和環境。太過自信或沒有自信的父母,歪曲民主或誤解自由的父母,若讓孩子在家自學,恐非親子之福。”
家長自己教學,是否能給孩子提供好的教育?這一問題的確是爭議所在。媒體曾于2016年刊發報道,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居民李鐵軍堅持11年在家教授女兒,但女兒在語數外和物理化學等學科方面“均學藝不精”。
李雅卿也不認為“在家上學”適合所有的孩子。外在的學習資源,父母可以依靠自己的條件來創造,而更重要的是理念,以及由理念而產生的實踐力。直白地說,就是身為父母先要自問“我想培養什么樣的孩子”,再來了解“我的孩子是什么樣的小孩”,然后才是在家自學環境的創造和資源的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