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筍肉質細嫩鮮美,營養豐富,是不可錯過的夏令山珍。眼下,正是馬蹄筍的上市時節,南安市樂峰鎮馬太馬蹄筍生態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的100多畝馬蹄筍,也迎來了采收忙季。
近日,記者來到樂峰鎮爐山村時,在漫山遍野的竹海下,一個個悄然破土的竹筍正吐露新芽。馬太馬蹄筍生產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培峰手持鋤頭、刀具,提著桶,正在竹海中找尋他的“寶藏”。看到松軟的泥土和微微冒頭的筍尖,經驗老到的黃培峰便熟練地刨土、斷根。伴隨清脆的斷裂聲,一顆裹著棕褐色筍殼、形似馬蹄的新鮮竹筍就被挖了出來。
“因其筍形似馬蹄,所以稱‘馬蹄筍’,也稱‘黃金筍’。”黃培峰向記者介紹,挖筍是一個技術活,找筍、掘筍、斷根、起筍,每一個環節都有講究。整個過程不能破壞鮮筍的外觀,也要注意保護竹子的根部不受過多傷害。“每棵母竹2天—3天就能采收一次竹筍。竹筍生長很快,一旦破土,口感、鮮甜度就會大幅下降,所以要時刻關注著它們,及時采收。”黃培峰對馬蹄筍的種植采收頗有心得。
黃培峰是寧德人,那里盛產的馬蹄筍深受市場歡迎。寧德早已形成集產、銷、深加工為一體的馬蹄筍產業鏈。幾年前,在泉港區工作的黃培峰希望能找到一塊適合種植馬蹄筍的土地,把家鄉的“致富筍”推廣到泉州。
一聽說黃培峰在找地,同在一家公司工作的爐山村村民潘沿河,立馬想到了自己的家鄉——南安市樂峰鎮。這里土壤條件好,冬季溫度高,沒有霜凍,5月—10月高溫多雨,十分適合馬蹄筍生長。
2014年,兩人一拍即合,經過一番考察,決定與上百戶村民簽訂租賃合同,從寧德引種馬蹄筍種苗,在爐山村推廣種植。“目前,我們種植了133畝馬蹄筍,一天能采收三五千斤,再過一周進入產量高峰期,最高一天能采收1萬斤。”黃培峰笑著說。
采收后的分揀環節也十分講究,依據大小、品相等標準,馬蹄筍被劃分為A級和B級。“只有通體呈亮麗黃金色的馬蹄筍,才有資格獲評A級。這類筍不僅外觀色澤誘人,吃起來口感也更為鮮嫩清甜。”黃培峰一邊分揀一邊解釋,馬蹄筍是多年生植物,目前畝產量能達到2000公斤,預計今年產量超17萬公斤。
這段時間,黃培峰的手機每天響個不停。電話里,外地銷售商不斷訂貨;微信上,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前幾天,我們剛與廈門元初食品簽訂了2400斤的馬蹄筍訂單。”黃培峰說,相比普通的竹筍,馬蹄筍的身價要高出不少,有時還出現“一筍難求”的現象。
記者了解到,馬蹄筍是典型的反季節竹筍,在每年的5月—11月上市,正好填補了夏秋季節鮮竹筍供應的空檔期。“馬蹄筍不含草酸,無論是生吃、炒,還是煲湯,美味又健康,非常受市場歡迎。”黃培峰說,合作社每天都要不停地挖筍,目前已經賣出5000多公斤。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竹子全身都是寶,這幾年合作社不僅銷售鮮筍,還將淘汰下來的老竹子制成竹炭等加工品銷往周邊地區,提升竹子的附加值。(記者 莊樹鴻 黃奕群 通訊員 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