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者與失敗者
此外,還有一個漏洞,便是孩子的社交怎么辦?
在走訪中,記者注意到,一些“在家上學”的擁護者是這樣解決孩子社交問題的——與其他“在家上學”的家庭結成對子,經常帶孩子一起玩,多帶孩子外出參加集體活動。
不過,在姜玲看來,這只是一種類型的社交活動,甚至對孩子來說都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社交。“獨立社交才是能夠鍛煉孩子自主表達、找到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尋求解決沖突的方法、掌握以客觀角度對自我進行評價的途徑。有家長一起參加的活動,與沒有家長陪同的時候相比,孩子的表現是不一致的”。
不過,也有先行者并不認同姜玲的看法。
一位家長以“妙面爸”為網名,常在論壇上分享“在家上學”經驗,他對孩子交際狀況的擔憂和質疑是這樣回應的:“有人提出‘學校上學(簡稱校學)孩子都上學去了,家學孩子難以找到同伴固定相處’,但簡單一算,就發現此說法經不起推敲。一學年粗略計算,寒暑假共計90天、周末共計96天、節日共計39天,三大項相加90+96+39=225天。也就是說,家學孩子一年365天中有225天,225÷365也就是有61.6%的整天時間可以和校學孩子一起相處交往。”
“如果加上平時放學后可以交往的時間將更多。‘損失的’與校學孩子一起交往的時間,其實只是學習日的上課時間而已。與錯峰旅行的概念類似。家學孩子雖沒有趕上校學孩子的出行高峰,卻可以錯峰選擇在225個休息日與校學孩子進行交往。”在“妙面爸”看來,校學孩子,很大一部分由于應試壓力大,這225個休息日在很多情況下都被作業、補課和補習所占據,他們損失的交往機會要多得多。“這225個休息日對于家學孩子來說,完全是‘不包分配’的自主交際時間。家長一定要引導孩子克服‘沒有家長包辦,就不會自由戀愛、自由婚姻了;沒有畢業分配,就不會自主擇業、自由創業了;沒有學校管理,就不會自由交際、自主交友了’的困境。從小教會孩子自主交往,學會建立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