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曾經罵過我的臉每天在面前晃,我坐不住”
在趙旭糾結的5個月里,同年畢業的王銳已經換了3份工作,從北京跳到了天津,又回到北京。甩掉前兩份工作的理由簡單且一致,“他們居然敢罵我?”
第一份工作在一家從事美食品牌營銷的創業公司,他的主管是個20多歲的女孩。主管讓他為一場線下活動準備物料。王銳不接受,“我的任務是線上運營。”主管當著幾個女同事的面斥責他,譏諷他“眼高手低”“沒擔當”。
王銳很惱火,“她就比我大兩歲,憑什么?”
“想想曾經罵過我的臉每天在面前晃,坐不住。”換了工作去天津,王銳找了一家規模不小的運動器材生產廠家。工資只有六七千元,還沒上份高,可頭銜是“營銷總監”,一個人負責品牌營銷,直接對老板負責,這讓他很受用。剛入職時,老板和王銳吃飯、聊天,談“宏大的商業藍圖”,王銳覺得,感覺對了。
可工作出了問題,老板拍桌子、摔手機,清晨5點打電話讓他到辦公室檢討。王銳覺得云里霧里,“你頭一天還拿我當哥們,第二天就罵我?”
歷經了一次兩小時的訓斥后,王銳提出了這個疑問。老板愣住了,一字一頓地說:“你要不挨著,要不就滾。”王銳也愣住了。第二天,他交了辭呈。
知道了王銳的近況,他的大學同學林沐笑個不停:“這就辭職了?單位里真正的糟心事,可不是領導罵人的問題。”
林沐畢業后去東北某省會的市電視臺當記者,簽勞務合同好一通折騰:黨委負責人告訴他找勞務派遣公司,后者把他踢給臺里的人力資源部。人力資源又說“這事兒該由你們制片人解決”,制片人剛開始說即刻處理,過了幾天又說這事兒歸頻道總監管。
半年之后,林沐萌生退意。一次出差歸來,制片人突然笑著通知他工作調動,從時政要聞調崗去民生新聞,理由是“年輕人去每個部門都歷練一下”,林沐也覺得在理。直到有一天,關系不錯的同事告訴他,林沐抱怨時政要聞無聊,每天盯著拍領導的話傳到了制片人耳朵里,惹得制片人發了很大的火,還敲打其他記者,“不想干就別干。”
李家華覺得,這一代年輕人初入職場,適應不了人際關系有著必然原因。中國自古是農業社會,講究“穩定”,建國后搞計劃經濟,強調的是“服從”。老一輩人習慣了條條框框,可市場經濟養大的這批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集體生活的經歷也少,“有個性,不在乎規矩。”
他做過一項調研,發現75%的年輕人換掉第一份工作,首要原因都是“處理不來人際關系”。這其中,有的可以歸咎于職場環境缺乏包容,也有年輕人確實不成熟,“需要學校和單位做情感引導、職業教育。”
不少雇主同樣頭疼。相熟的企業家和李家華抱怨,批評了新員工幾句,人家當場摔門走了,“再也沒出現過。”
李家華試著從年輕人的角度解釋:“過去都用科層制做企業,管得越嚴越好。現在互聯網化,你得學會平等。”企業家頗為不屑:“我花錢養的員工,都不能說兩句?”
離開天津那天,老板來給王銳送行,多塞給他一個月工資,請他吃了飯,兩人聊得很開心。老板說:“就這么走了,不覺得可惜?”王銳覺得,曾經失去的尊重感又回來了,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