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院長、國家職業指導師李家華認為,工作并沒有變得更難,年輕人能力也不比老一代差,“只是千禧一代物質很豐富。他們的父輩會為了養家糊口忍受工作,而這代年輕人更看重感覺和興趣。他們沒有太多顧慮,有條件勇敢地辭職。
“工作了,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徐曦在香港確定第一份工作時,父親從上海的家中打來電話:“好好干,爭取穩定下來。”
電話里,她內心翻江倒海。在香港的頂尖大學,她花五年時間修完了社會學本科和碩士學位,只需工作一年,就能拿到香港的永久居留權。可她的專業很難在香港找到稱心的工作。
為了居留權,家里幫她找了一份豪華酒店的前臺工作。徐曦每天站立9小時,“做和5年專業學習毫無關聯的工作”。同事進修的大多是兩年的酒店管理專業。她們能熟練地操作復雜的房務系統,用小本子記好每一個客人的需求。徐曦總是出錯,收錯了錢不敢承認,值班時要他人插手幫忙。被醉酒的顧客指著她的鼻子破口大罵。主管委婉地說:“你學東西有些慢。”
3個月后返校參加畢業典禮,徐曦因為晝夜顛倒,胖了20斤,面色憔悴。同學好奇地問她在做什么,她扭扭捏捏,“酒店營銷。”
《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5)》顯示,在中國,城市流動人口的平均流動時長為4.4年。畢業四五年后,多數年輕人將走向安家落戶,或是選擇離開的十字路口。
徐曦開始衡量,自己的選擇是否值得。當年的大學好友基本回了大陸,香港本地朋友總隔層紗,聊不到一起。晚上排遣寂寞的最好方式,是去日本拉面館吃碗面,有時因為工資低,只能點最便宜的。
父親在電話里和她嘆氣:“不管在香港還是回上海,我們都希望你幸福。不然回來吧。”
專家李家華發現,和20年前不同,現在人們不再把頻繁更換工作,甚至跨越行業、城市當成丟人的事兒。這表示國內職場日趨成熟,是不用大驚小怪的“新常態”。
“年輕人離職率高是全世界的趨勢。美國人一生平均換7.5次工作。”李家華說,從經濟角度上講,第三產業占主導的發達國家,工作靈活多變,跳槽機會多是發展的標志。從個人發展角度去理解,“人們每個階段的追求、想法都不同,不是一份自始而終的工作能涵蓋的了。”
一位和徐曦、趙旭同年畢業的女孩覺得,換工作是個無所謂的事兒,因為“工作機會到處是,不難找”。第一份工作離職時,恰巧是春節,她獨自一人去拉薩過了年。在旅店灑滿陽光的屋頂上,她拿手機發了幾個微信,投了幾份簡歷,很快就收到了“年后面談”的回復。
趙旭又動了換工作的念頭。第二份工作半年的新鮮勁兒過去,她開始在周末加班時,羨慕朋友圈里的那些“陽光和大海”。領導確實充滿活力,卻也“全是套路”。“每次說一堆體己話,灌雞湯,但最后一定有句‘雖然累,這個還是要完成’等著你。”
加班似乎沒有盡頭,她開始受不了。周日晚上常態化通宵,替領導草擬周一的周報,她時常邊哭邊整理文檔,在大學宿舍群“求安慰”,然后順手寫個辭職報告。周一天亮前,再把辭職報告刪了,抹把臉去上班,多擦點粉底,“開始新的循環。”
趙旭暫時沒辭職,她每天瀏覽手機里的求職軟件,打算看準機會就離開。至于新工作,“不能太閑,但也不能太忙,一定要適中。”
這是個挺難實現的目標——在中國,80后和90后占據了加班總人數的90%以上。《2016智能出行大數據報告》顯示,北京、深圳和廣州的下班高峰都集中在21點30分左右。
“想找一份充實又不加班的工作好像挺難。那就一直換,換到滿意為止。畢竟,工作了,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趙旭說。
有句話,趙旭從沒和領導坦白:“工作是沒變,可我對生活的認識又變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