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公號變成平臺 學校如何管理
如果說大多數大學生建立的公號是帶有明顯個人身份標簽的“個人空間”,那么對于有些大學生來說,他們的公號已經超越了個人想法的展示,而成為一種充滿服務性的“公眾平臺”。
不少蘭州大學學生的微信里都關注了一個公號“蘭大e校通”。在上學期間,這個公號保持每日更新的頻率,為蘭大在校學生提供校園資訊等相關內容。然而,這樣一個公號并非是由學校官方所辦,而是由學生個人運營的。
魏金戈便是這個公號背后的負責人。起初,“蘭大e校通”是魏金戈及其團隊參加學校創新創業活動時設計的一個項目,起初他們想要開發一個校園類的手機App。盡管后來App沒有成功實現,魏金戈開通了“蘭大e校通”微信公眾號。
“蘭大e校通”的推文有選課指南、期末指南等資訊,輕松幽默的段子合集,也會發布患病學生的募捐信息,內容基本都與學校相關。從大二到大四,魏金戈運營公號兩年多,粉絲關注量也增加到8000多。如今運營團隊也從他一個人變為六七個,團隊間討論推送安排,并設有固定的QQ交流群,從群內在校同學的互動交流中汲取微信公眾號的選題和內容素材。
做推送并非一件易事,有時一篇原創少則花上半天,多則一天甚至幾天時間。“做公號會很忙,但因為對此感興趣所以不覺得有什么”。魏金戈說,因為對新媒體感興趣,他的專業從教育技術學轉到了網絡與新媒體,運營公號也使他結識了如今的女朋友。
然而,當公號具有了面向整個學校的影響力,如何對此進行管理成為學校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作為非官方的校園資訊類賬號,“蘭大e校通”不代表官方立場,因此“自由度和靈活性更高”,“同學們喜歡,給的鼓勵也比較多”。但鑒于其影響力,不少在校的老師也關注了,學校方面也有一定管理,有時也會對一些內容提出要求。
對于蘇有鵬來說也是如此,有些內容在發出不久后會遭遇刪帖。他記得,有次自己吐槽了關于學校年度人物評選制度的問題,便接到了老師善意的提醒。之前也曾有相關部門的老師傳話給他:“你太高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