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7月11日訊(通訊員 黃小樂 楊書涵 廉子群 曾子鎣 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7月4日到8日,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暑期社會實踐隊分別赴詔安縣西潭鎮美營畬族村和漳浦縣湖西鄉開展“推普助力鄉村振興”暑期社會實踐專項活動,通過普通話培訓、經典進校園、畬族文化調研等多種形式,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增進民族凝聚力,服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詩藝傳典,語言連心
實踐隊員們以普通話能力培訓為基礎,圍繞“溯、書、誦、唱、學、演”六大主題開展系列活動,運用生動有趣的課程設計,將普通話推廣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深度融合,讓畬鄉學子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語言魅力與文化底蘊。活動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更在橫豎撇捺間種下了民族認同的種子。培訓結束后,實踐隊舉辦教學成果匯報演出,用朗誦、戲劇等形式展現學習成果,贏得師生陣陣掌聲。
AI為媒,智繪鄉韻
赴詔安實踐隊發起“我寫家鄉”現代詩征集活動,引導學生用現代詩描繪家鄉風土人情與特色文化,并通過“AI創想空間”環節,對學生作品進行二創,將“草藥衣的清香”轉化為視覺畫卷,讓“畬鄉晨曲”流淌出聽覺韻律,實現文字到視聽盛宴的奇妙轉化,帶領學生感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奇妙。
閩臺同根,文脈永續
在推廣經典的同時,赴漳浦實踐隊深入藍廷珍府第、閩臺畬族博物館、藍氏家廟等地,探尋閩臺畬族“同根脈”。府第內,門柱石匕、楹聯牌匾訴說著藍廷珍將軍“收復臺灣、開發寶島”的壯舉;家廟里,“同宗共茂”“遠洋思親”凝聚著閩臺共識。隊員們紛紛表示:“這些文物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會說話的歷史——它們說,兩岸的文化根脈從未斷裂。”
赴詔安實踐隊則開展“美營家譜”專項調研,面向不同年齡層村民探尋畬族文化的精神根脈。調研中,隊員們了解到“筑皇坡”“鐘尾娘為忠獻身”等先祖事跡,以及“和睦鄰里”“耕讀傳家”等獨具畬韻的家規家訓。這些鮮活的故事與家訓,讓他們既體悟到畬族代代相傳的忠勇氣節,也為“根脈相連,家國同源”的溫情傳承所動容。
據悉,實踐隊員們還對頂壇村水果芭樂種植現狀、“美營三寶”等當地特色產物進行調研,總結先進經驗,融入創新宣傳舉措,助力鄉村振興。
此次實踐活動既是閩南師范大學發揮學科優勢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具體行動,也是青年學子服務鄉村振興、踐行社會責任的生動實踐。實踐隊通過語言與文化的雙重浸潤,助力畬鄉學子們拓寬視野、增強文化自信,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畬鄉沃土中深深扎根,也助力畬族瑰寶在創新傳承中綻放新彩,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