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中小學校如何為孩子供應午餐?有沒有好辦法,兼顧學生餐的安全、口味和營養?
首先來看日本。早在1954年,日本制定和頒布《學校營養午餐法》,從法律角度對學生營養午餐提出明確要求。近年來,日本營養午餐在中小學的普及率達到了百分之八、九十的高水平。說起日本孩子的午餐,不少人印象更深的是日本媽媽為孩子親手制作的“愛心便當”。日本家長究竟如何看待孩子的午餐問題?
據《全球華語廣播網》日本觀察員黃學清介紹,日本從1889年開始提供校餐,小學生基本都是在學校吃午餐,校餐由學校里的營養師和廚師負責配餐和制作,廚房的衛生標準高于普通餐廳,餐費大約一天10元人民幣,收入低的家庭餐費由政府負擔。學校會把每月的菜單發給家長,菜單上的內容包括每天的主食、主菜、飲料,并標明其中哪些是主要的產生能量的食品,哪些是長身體的食品,哪些是調整身體狀態的食品。最后標注一餐的卡路里數和蛋白質數值,比如今天的主食是米飯,飲料是牛奶,主菜是麻婆豆腐、粉絲湯,水果是橘子,產生能量的食品包括米、芝麻油、糖分、淀粉、粉絲等,長身體的食物包括牛奶、豬肉、熏肉、土豆、大豆醬,調整身體狀態的食物包括洋蔥、大蔥、蒜、豆芽、胡蘿卜、香菇、小白菜和橘子,總熱量是605卡,蛋白質是25.2克。
看一個月的菜單,孩子們可以知道自己每天中午將要吃什么,有喜歡的菜會充滿期待,家長也可以根據每天的校餐來考慮早晚給孩子吃什么,避免重復保持營養均衡。有些學校有自己的小農田,學校組織學生定期到農田參與勞動,孩子吃上自己培育過的食物,不僅增長農業知識,也明白食物來之不易,會更加珍惜。日本從小教育孩子要把飯菜吃光,不浪費一粒米。校餐每一餐的量是營養師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制定的,不多不少,除了身體不舒服,幾乎沒有剩菜剩飯現象。每個班如果還有多余的飯菜,想吃的孩子會通過石頭、剪刀、布的方式決定飯菜的歸屬,對于有慢性疾病的孩子,比如過敏,學校會個別對待,給孩子專門制作避免過敏的飯菜或允許孩子帶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