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15日消息(記者王楷 孫瑩)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創造良好的家庭、社會和學習環境,使他們健康、快樂、幸福地長大,是我們共同的責任。但是對于涉世 未深的青少年來說,規則的意識尚未充分建立,經常由于沖動受到各種傷害。學校、家庭、社會,應如何共同努力、構建呵護孩子成長的安全網?
在一段網絡曝光的視頻中,三名少年群毆六年級男生小東的情景叫人唏噓憤慨。腳踢、毆打、磚砸,被打者昏倒在地,施暴者仍不收手。這些未年人暴力相向的程度,讓成年人都難以置信。
施暴者:“我去,打傻了。爽不爽,來!”
被打者小東的母親:“這個村我們肯定不待了。我們外地人能到哪,肯定都和這差不多。”
十四歲的常某是施暴者之一。他的父母也是外來務工人員,他母親向記者說,“網上有打人視頻的時候,他自己去自首了,也沒和大人說。”
記者:“他還想上學嗎?”
常某母親:“想上,輟學十多天就想上學。”
其實無論是施暴者還是受暴者,未成年人在這個過程中,都是受害者。北京西城區檢察院檢察官趙潁說,事情一旦踏出這一步,就成為“涉罪”未成年 人,他的學業肯定中止了。有可能輕則取保候審待在家里,基本上處理完后一年也過去了。他就只能留級或者轉校,重一點情況就一直待在看守所。
一份來自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計資料表明,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占到了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歲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而這些案件的緣由可能僅僅是因為一些小矛盾。
徐小辰是江蘇吳江某中學初一學生,他說,有些同學讓人“不舒服”的行為,往往是摩擦的導火索:“同學之間有時候吵到一個地步,再好的朋友也會動手。比如我在旁邊好好的看書,人家突然過來,剛洗完的手,冰冰的,我說你干嘛啊,他說你不服啊,然后就爭起來。”
校園里的拳腳相加亦或精神孤立,如今并非個案。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受害孩子的忍氣吞聲,恰恰助長了校園“小霸王”們無法無天的氣焰。由中華女子 學院發布的調查顯示,不會選擇求助的學生占總人數的48.9%;52.6%的學生認為,遭遇侮辱打罵而不報告的主要原因是“怕丟臉面,在同學中抬不起 頭”。
盡管性質惡劣,但現實中由于受害孩子一般傷勢較輕,施暴者又是未成年人,因此多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來處理。犯罪成本低,法律干預機制落后等原因,也導致這一現象愈演愈烈。
在中國政法大學青少年犯罪與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藝軍看來,關鍵是要將已有法律用好。“主要還是執行的問題,屬于觀念和理念上的轉變。特別是 美國洛杉磯的案子反響很大,西方社會采取的是一種零容忍態度。這種零容忍不是我們所說的刑罰,而是對這種事情,哪怕是蛛絲馬跡,也應該給予特別嚴肅處 置。”
在很多專家看來,法律的懲罰只是最末端的處置方式。構建和諧校園,必須從源頭做好預防工作,建立綜合治理機制刻不容緩。
今年4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下發通知,開展專項治理。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對地方、對責任督學、對學校開展專項治理都提出了明確 要求。比如說,要求學校制定完善校園欺凌的預防和處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園欺凌事件應急處置預案,明確相關崗位職責,開展學校相關專題教育,開展法治教 育,組織教職工對于校園欺凌事件預防和處理的相關政策、措施和方法等。”
很多涉案未成年人的心理問題往往都比較嚴重,為此,學校要將心理咨詢、干預、引導等工作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江蘇省中學心 理特級教師蘇華說,“問問他‘欺負別人給你帶來什么呢?’是因為帶來成功感嗎,體現自己的能力?首先要說他的動機是好的,告訴他但是成功感的獲得,除了這 樣方法,還有其他方法,那其他的方法有哪些呢?慢慢讓他既不傷害別人,也不傷害自己。”
而在全國政協委員、小品演員鞏漢林看來,青少年存在暴力傾向多和觀看網絡暴力視頻、家庭環境不和諧有關,家庭預防才是根本。“我們總是說父債子 還。但是在未成年問題上,就應該子債父還。要追究家長的責任。因為你是直接監護人。你如果不教育,那法律就替你教育。你如果意識不到問題,我們就應該有相 應的法律、法規對你進行制裁。”
事實證明,建立一個多方聯合,社會參與,協調互動,貫穿事前、事中、事后各個環節的綜合治理平臺建立勢在必行。西北政法大學教授褚宸舸認為,可以建立三級預防體系。他解釋,在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對普通的學生和普通的老師進行預防,讓校園暴力和校園欺凌不要發生。
褚宸舸說,學校首先應建立暢通渠道,定期排查潛在誘因,為學生提供隨時可觸及、隨時可獲得、隨時可信任的幫助,防患于未然。“二級預防”是在已 出現問題的情況下,對施暴者及時制止、訓誡,對受害者及時救助、輔導。“三級預防”則是杜絕可能會持續或反復發生的暴力事件,或因媒體報道帶來的二次傷 害。
目前在司法實踐中,對于有過錯的青少年,一般以教育、感化為主、懲罰為輔,然而,我國社區矯正體系的不健全,卻又讓效果很難落到實處,社會力量的引入迫在眉睫。
揚州廣陵區法院少年庭庭長徐舒:“聚合社會的各方力量,來幫助未成人。一些熱心人士,比如小區里面一些退休的老師,退休的公務員,我認為對于這些人,政府能夠給他們一些經濟上的支撐。”
構建和諧校園,需要家庭、社會、學校形成合力、齊抓共管,構建“寬容而不縱容”的防范體系,只有如此才能盡快破解暴力事件頻發的頑疾,還學生一片藍天、還學校一方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