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華文在購物中心和食閣的問題。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本地購物中心的華文名稱從大樓的外觀消失了。商場內的招牌也很難再找到華文,除了一些中式餐館和華文語文中心還保留華文之外。而食閣的攤位名稱也只有英文,只是菜單還保有華文,至于超市的貨品名稱,好多年前也已被省略了。
如果有人問起這件事,管理層肯定會給你一個既傲慢又似乎合理的標準答案,那就是英文是行政語言,大家都看得懂,加入太多語言,既不美觀也會造成混亂,而且除了英文,大家也看得懂他們精心設計的標志,似乎忘了多元文化才是新加坡的特色,這也造成新加坡更快地步入單語社會。
而關心母語生存與發展的各方人士,也深怕被指責挑起敏感的語文問題而變得三緘其口,只求明哲保身。無形中更讓這些不懂珍惜母語的人限制了母語的使用空間。至于公寓的華文名字和組區的華文名稱,也在沒人理會下,被所謂的行政單位和管理層在節省開支的原則下取消了。
三是華文電臺和付費電視單位忽略了華文兒童節目。雖然最近各家華文電臺不斷吹捧收聽率領先別人而沾沾自喜,殊不知新加坡年輕一代已很少有收聽華文電臺的習慣,換句話說,若干年后,華文電臺如果不設法吸引年輕聽眾,其前景堪憂。
因此,開設兒童節目,培養少年廣播員,設法走入校園搞活動,才能讓華文廣播傳承下去,這是迫切需要做的事。
至于付費電視,不知何故,多年來竟無法提供華文兒童節目。一直到去年才看到支持母語的商家開辟了一個華文兒童頻道,真是久旱逢甘雨,希望這家媒體公司再接再厲,為新加坡兒童營造更多接觸華文的環境。
四是家長與孩子用英語溝通造成的問題。本地年輕家長習慣用英語與孩子溝通,間接減少孩子接觸母語的機會,再加上英語已成了大環境的強勢語言,這對孩子們學習母語非常不利,再加上學校里同學之間也只用英文交流,華文變成只是課堂語文,無形中學生學習母語將面對更多困難,并且也削弱了孩子在課業上的競爭力,這是許多年輕家長沒有意識到的大問題。
既然提出那么多令母語學習困難重重的現狀,筆者也提出一些建議,讓熱愛與推廣母語使用者參考:
一是為了營造親近母語的環境,三個負責推廣母語使用的組織應該互相合作和諒解,不讓有關單位找個借口,提出因多種語文帶來種種的不便作為理由,堂皇地列出只用英文,間接促成單語社會的形成。如何解除母語相互限制對方的發展和使用,讓不珍惜母語的人士沒有借口,是避免成為單語社會的一個有效的途徑。
二是華社如各個宗鄉會館、民間組織,包括各個華文讀書會應該多用母語主辦親子活動,增加年輕家長主動用母語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并且開辦和設計多一些適合兒童與年輕人的活動,唯有這樣,會館文化和華文讀書會活動才得以傳承下去。
三是舉辦教育講座,教育家長如何有效的協助孩子學習母語,包括帶孩子參與社區母語活動,出席講座與工作坊,也可學習利用資訊科技,讓學習母語能與時并進。在這方面推廣華語理事會已經踏出了第一步,成功的舉辦了親子才藝比賽,讓孩子與家長輕松自在地使用母語。
筆者認為,既然年輕家長已養成與孩子用英語溝通的習慣,推廣華語理事會或許可以堅守推廣華語使用的目標,把活動集中在說和講,把目標放在新加坡人,尤其是年輕家長身上,通過活動鼓勵家長多用華語與孩子溝通。
四是熱愛華文的華人企業家在推動華文的使用上也可以出一分力,例如在所擁有的商場或食閣,適當地提供或營造有利于母語學習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