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刊發署名為黃紹安的文章稱,最近新加坡有大學食堂招牌禁用華文及“講華語運動”推介儀式出現華文錯別字,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和批評。從大家對這兩件事的關注,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的批評,都證明大家還是關心華文、華語在新加坡的生存與發展,這是令人感到欣慰的。
以下是筆者對華文在新加坡使用空間的看法和感受,并提出應對策略。
一是大型的路演。筆者參與了好多次的教育與資訊路演,看到主辦單位花了不少人力和財力,在商場或主要景點主辦大型社區活動,目的是向大眾傳達重要的訊息。
由于英語是行政語言,加上新加坡是個多元社會,活動全程用英語進行,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主辦單位卻忽略了許多參與活動的部分人士,他們聽不懂英語,也看不懂傳單上的英文,仍舊興致勃勃地排隊參加游戲,目的是為了領取形形色色的小禮品,但卻把主辦單位所要傳達的訊息給忽略了。
而主辦單位在做工作反饋時,在計算參與總人數時肯定超額,但說到訊息是否傳達了,由于語言障礙,則肯定不達標。所以說這類路演一般是熱鬧有余,成效不大。
許多行政單位花了納稅人的錢,還樂此不疲地繼續做這類效益不大的路演,忘了善加利用母語作為有效的宣傳途徑,可以把主要的訊息直接傳達給不諳英文的參與者,這是有關單位必須檢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