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商人賴金土,朋友叫他“阿土”,一個33歲的年輕人,站在面前,就是一個中等個子、長得壯實的樣子。大概連他自己也沒想到,行事低調的他,突然間會走紅,成為8萬多網名關注的焦點。
這條新聞,剛開始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閩南、福州,都處理得不突出,不上頭條,內容大幅壓縮。福州的編輯,更是連我和攝影記者的名字也忘了署。
事情的突變,要感謝網友。1日那天,騰訊、新浪等40多家網站轉載這篇報道后,當天網友評論達到6萬多條。多為褒揚,并對紅十字會等公益機構多有批評,有些甚至用詞激烈。傍晚,江天恩打電話給我,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是本次海都報四川地震報道中,影響力最大的一篇。”我不敢居功,前方每一條新聞的采訪,都是不容易的,甚至有危險。地震報道,并不像有些編輯所說的要“原創、全國影響力”那么簡單,就是這條新聞,也純粹出于偶然。為什么這種“原創、全國影響力”的新聞來了,卻不能慧眼識珠呢?
由此想到賴金土的突然走紅,在一片褒揚聲中,也摻雜嘈雜的聲音。網絡上有人認為他是在炒作自己、為企業公關品牌,還有人說,這種“獨行俠”的方式不宜提倡,因為那樣的話,不能高效救災,不能平均普及。
這些話,我并不喜歡。沒去現場,就不要輕易坐以論道。這筆錢不是阿土一個人的,也不是晉江一地籌集,他不是企業的董事長,也沒公開自己企業的名稱,發錢時只說“這是福建泉州志愿者的一點心意”,他炒作誰?公關什么?我為持這種觀點的人臉紅。
四川地震,受災者太多,隨便走到哪里,都是成片倒塌的房屋,需要救助的人真的太多。阿土這點錢,要做到“高效救災”有點難為他,“平均普及”更要讓人失望。他只是一介商人,盡自己的能力,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我只知道,和他一起往災區農村走的時候,許多地方,政府的溫暖還來不及觸及,或觸及有限。全國的愛心鋪天蓋地,聚集四川的物資堆積如山,但人手有限、交通破壞,政府的“高效救災”并不能“平均普及”惠及每一個人。阿土說,“我是救急不是救窮,幫一個算一個,幫完就回家。”他不是政府,不是公益機構,沒有那么大能耐,也不具備這樣的“普及”條件,為什么要把這么大的責任放在他身上去?
他也不是對政府公益機構缺乏信心,之前,他一樣捐過物資,他的朋友一樣給公益機構捐過大筆款額。這次,他只是想“到災區看看,讓自己做一個耐心付出的男人”,不同的是,身上多了一筆錢而已。有人擔心,如果人人都這樣效仿,那災區不是亂了套,也不利于于涓涓細流的匯聚成河。我想說,這樣“憂國憂民”的擔心,書卷氣實在太濃。阿土雖然不是富翁,但他的財產也算“中產階級”吧,那么還有許多人沒有進入這個行列,不可能捐出太多錢,這些人一樣可以表達愛心,但不會去災區發錢,不會“添亂”。退一步說,即使手上有些錢,也不一定有時間、有體力到災區一個個車子不達的村落去走訪,阿土的“獨行俠”行為,絕不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力,讓“人人”都去效仿,這樣的擔心,實在多余。
如果你還有看法,還有不同觀點,那好,我們不辯,你有愛心,不妨試試,像阿土那樣,籌集一筆錢到災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