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家庭里,父母對于孩子的教育“棍子和糖”都不可或缺。那么該如何平衡這兩種家庭教育的方式呢?這個問題,成為了無數人關心的難題。在本周《變形計》中,城市主人公陳思媛失控式的追星,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思考。
花季少女沉迷追星 上癮式的狂熱青春
在十六歲最美好的年紀里,陳思媛選擇把自己的全部生活放在了一群陌生人身上,開啟了失控的追星青春。在本期節目中,我們可以看到陳思媛常年蹲守在機場,或者飛到各地去參加明星的活動,瘋狂的按下快門,失控的尖叫,以及讓人捉摸不清的各種套路。說起所追的明星時眉飛色舞一臉幸福,而對于其他事情根本提不起興趣。
更讓常人無法想象的是,剛讀初二的陳思媛還因為追星耽誤了太多的時間,因此被學校下達了休學通知書。而陳思媛本人卻毫不在乎:“為了哥哥我做什么都可以。”同時,小小年紀為了追星就已經花費高達幾十萬,還說出了“我是哥哥的取款機”、“哥哥就是我的命”、“為了哥哥花多少錢都可以”如此匪夷所思的話。而事實上,陳思媛的爸爸只是一名普通的公交車司機,媽媽也只是一名普通的會計,這對于工薪階級的家庭來說,無疑是一件具有毀滅性的事情。
是的,這一切看起來很難理解,為什么一個可以有很多事做的花季少女,要沉迷于如此一種接近幻覺的追星方式?
愛太少或者愛太多,失衡的愛都是因為不理解
我們可以看到,陳思媛的父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媽媽充當的就是“棍子”的角色,不管三七二十一,有問題先罵了再說,所有的溝通都是基于強迫與控制。當發現陳思媛沉迷追星影響到了生活的時候,媽媽不曾去探究女兒追星的原因,也不曾試圖走進女兒的內心世界,只有態度異常強硬下定論:“她就是神經病!”在節目中,陳思媛也和媽媽有多次激烈爭吵,陳思媛寧愿深夜徘徊在外也不愿回家,母女兩人相互咒罵甚至動起手來。媽媽的不理解不溝通,也讓陳思媛有了一種感覺:你我除了金錢之外沒有任何值得來往的地方。
而爸爸充當的則是“糖”的角色,在女兒追星的上不過多追問緣由,有求必應。雖然爸爸并不算贊成陳思媛追星,但也從來沒有一次耐得住孩子的軟磨硬泡,甚至瞞著媽媽偷偷給陳思媛錢,這也在無形中讓陳思媛產生了一種想法:“父母給孩子錢是天經地義。”寵溺式的父愛,也放任陳思媛在追星的路上走向失控。
有人說,教育孩子正是需要父母兩種不同角色分工,“棍子與糖”必不可少還能互相彌補。然而當棍子變成沒有溝通的棍子,糖變成了溺愛的糖,那么如此失衡的教育模式下,孩子內心的真正需求其實也無法得到滿足。
如何做一個恰如其分的父母?并非在于我們懂得了多少給予了多少,而恰恰相反,它需要我們放空自己學會聆聽。不過分嚴苛,不過分寵溺,給孩子空間,才能給孩子真正所需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