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啃老”“頹廢”:“慢就業”折射多樣化就業心態
記者多方采訪了解到,“慢就業”正在年輕人中成為一種趨勢。造成這種趨勢的原因,是社會發展、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部分家庭的父母選擇不給孩子施加就業壓力,社會上“畢業馬上就業”的觀念也在逐漸改變。這給“慢就業”提供了土壤。
西安文理學院教授魏奇也是一名“90后”大學生的家長。他認為,“慢就業”不等同于“啃老”“頹廢”,而是表達了現在年輕人更加理性選擇職業、渴望全面了解社會的意愿。“年輕一代畢業生中的不少人已經不再把畢業掙錢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他們的眼光更加長遠,選擇利用畢業后的幾個月到一年廣泛地接觸社會。他們對社會的思考和人生的規劃都更加清晰。”魏奇說。
浙江理工大學講師閆肅告訴記者,年輕人之所以給社會造成“慢就業”的印象,是因為很多在老一輩人眼里算不上“正式”的工作,事實上卻為年輕人就業提供了新渠道。開淘寶店鋪、做代購、當主播……這樣沒有固定收入的職位,正在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青睞。這些工作能夠讓一些學生自食其力,但是給人造成的主觀印象就是學生沒有就業。
“創業大潮興起,很多學生從讀書時就開始憑借著自己的一技之長在網絡上開展個人業務、接單子,比如商業插畫師、私人攝影師等非常獨立又自由的職業,一些學生能夠以此為生,所以畢業后并不急于去找一份固定的工作。”閆肅說,“自由職業的特征非常符合一些‘90后’大學生的性格特征和主觀愛好,自由,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和辦公地點,靈活性非常高。”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磊表示,“慢就業”大多適用于家庭比較富裕的學生,他們沒有什么家庭負擔,希望能夠嘗試更多可能性,擁有更豐富的閱歷。但是王磊也表示,“慢就業”不宜時間過長。未經選擇地去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可能為自己的簡歷帶來“反效果”。
河南科技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張永生說,自己所教的學生中間,這種“慢就業”的趨勢正在擴大。“影響就業決策的因素中,薪酬水平、發展機會、個人追求、職業規劃對于現在的畢業生來說同等重要,需要謹慎思考和判斷。社會環境能夠包容部分學生‘不著急上班’的行為,是社會進步和包容度提高的表現。”
王志芳幾年前創建了自己的創業公司“暖物志”。總結自己的職業經歷,她也認為“慢就業”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國外學生畢業之后都會有‘間隔年’的習慣,花時間旅游、投入社區工作、實習,也是明確自己未來方向的過程。”
“我曾在大公司工作多年,又出來創業,這段經歷讓我感覺,大學生活與社會生活其實差距很大,職場生活和自己的預期也有巨大反差。這個時候沒有一個‘緩沖期’去認真思考與分析自己的職業規劃,就會帶來職業發展不符合預期的‘落差感’。”王志芳說,“在學校時,其實很多時候,我并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么,當年的決定完全是‘隨大流’的選擇。如果從一開始有幾個月時間思考,我認為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