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偏差、專業脫節、上當受騙:被動“慢就業”存多重隱憂
記者采訪發現,高校畢業生選擇“慢就業”的原因多種多樣。除了希望自己能有至少數個月時間充實自己、規劃未來之外,還有部分畢業生由于計劃在未來參加公務員考試、出國讀書而暫緩就業。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部分畢業生的“慢就業”行為則是“不得已而為之”。
今年,閆肅參與了學校部分大學生就業和檔案派遣工作,他發現,有人暫緩就業或者選擇不就業,是因為參加公務員考試或出國深造的需要。“但是也有不少同學無法就業,是因為對就業困難預判不足,或對自身職業定位有偏差造成的。”
造成部分學生暫緩就業的還有專業之間的“冷熱不均”。《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就全國總體而言,以本科畢業生為例,軟件工程、網絡工程、通信工程已經連續三年成為廣受招聘市場歡迎的專業,而音樂表演、美術學等專業則同樣連續三年成為“失業量較大,就業率、薪資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較低”的“紅牌專業”。
“‘慢就業’的背后我們應該看到的問題是,有些專業設置和如今的職場需求不匹配,許多專業設置陳舊,不利于畢業生的長期發展。”魏奇說,“除了社會對‘慢就業’需要更多寬容,許多學校應該及時評估專業、更新教學內容、重視專業技能培養和能力塑造,減少被動的‘慢就業’發生。”
還有部分高校畢業生因為被網絡虛假信息蒙蔽、做出錯誤求職選擇而被迫“慢就業”。記者采訪發現,國內招聘市場亂象叢生,有部分學生反映,大量的詐騙公司在網站、手機應用軟件上招聘應屆畢業生。大學生的社會經驗較少,馬上得到工作的心情急迫,非常容易因為上當受騙而延緩就業進程。
“慢就業”的隱憂不僅僅體現在以上幾個方面,長期的“慢就業”還可能養成求職惰性。生活在浙江的吳悠稱自己是最早的一批“90后”,在她眼里,“慢就業”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我畢業的時候已經開始出現這種現象。”吳悠說,“但是不著急就業不應該等同于不就業。”
“如今身邊發展得比較好的同學,多數不是選擇畢業就‘待定’的同學,而是那些在畢業前已經做好規劃,并且立刻付諸行動的人。”吳悠說,“未來的道路一定是在實踐中走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