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假期間,因為應屆畢業生的涌入,各家單位辦公室燃起蓬勃朝氣。可除了清流之外,總有人會遇到一些讓人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的“泥石流”——比如,只比你小一歲的姑娘,打招呼都稱呼你一聲“姐姐”。
“我是1992年生的。今年,辦公室里來了個1993年出生的姑娘。這姑娘開口就喊我姐姐,快一個月了都不改口,搞得我比她大了七八歲一樣。”來吐槽的吳姑娘很是郁悶——按辦公室約定俗成的規矩,新人一般稱呼老員工為“老師”。
職場菜鳥們,初涉辦公室的第一條規則,為何就是要學會喊人?
錢報記者調查了不同行業的幾十個企事業單位,歸納出如今最流行的職場稱呼;記者發現,如何稱呼同事,其實和時代、行業都有掛鉤。
同事之間
從師傅、老師,變得多樣化
“我們那個年代,單位喊人就兩種情況,一種是喊師傅,一種是喊老師。”1981年就在杭鋼工作的杜師傅回憶,很能代表一個時代,“一般的工人,我們都前面加個姓,喊師傅。我姓杜,就是杜師傅,聽起來特別有‘我們工人有力量’的感覺。但如果是有點文化氣息的單位,就喊老師——比如曾經杭鋼有個教育處,那里的同事我們都喊老師。”
杜師傅說,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情況,是新人進工廠時,會有個一對一、傳幫帶的師傅:“這個師傅,等于是帶你入門的人,那么就是喊師傅的時候是不加姓的,顯得親切。”
錢報記者通過西湖區歐美中心(EAC)樓宇集群黨委,調查了不同行業的50多家企業,發現如何稱呼同事,和行業有很大關系——
●很多阿里系企業都喊“花名”,類似代號。
很多人接觸了好幾年,也只知道對方的花名,而不知道真實姓名。不少從阿里出來的創業者,公司里也有這樣的花名文化。這樣的企業,入職時,人力資源的同事,會要求你給自己取個花名,一般同事間都是稱呼花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