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外資企業,每個人都有個英文名。
“我們這里有幾家外企,每個人都有個英文名。你喊中文名,或者問李經理是哪一位,同事都不認識的。一般都是稱呼英文名,就連內部郵箱都是用他們的英文名。”歐美中心(EAC)樓宇集群黨委的工作人員說。合資企業比較多樣了,有些是英文名,有些就是喊姓名。
●做工程的企業,因為工程師比較多,互相間的稱呼多喊“姓”加上“工”,比如姓潘就喊“潘工”。而對于高級工程師,就會喊“姓”加上“高工”,就變成“潘高工”。
那“師傅”一詞,是不是已退出職場了呢?其實,在有“傳幫帶”氛圍的公司里,“師傅”還是存在的。比如,泰隆銀行杭州分行的胡女士說:“業務部門員工初入企業會有拜師敬茶的儀式,帶他入行的老員工,一般就稱‘師傅’。”
一字之差
“姐”可以,“姐姐”就不行
在調查中,錢報記者發現目前最流行的職場稱呼是“某某姐”,就比“姐姐”少了一個字——這樣的稱呼流行于有銷售部門的企業。在稱呼同事時,為了表示親切,新入職的員工都會管前輩叫“姐”或者“哥”,有些是加在姓或名后面,比如“娜姐”、“潘哥”。
人力資源教練姬泉海介紹,“姐”、“哥”在辦公室里的流行,一方面是在北方,這樣的稱呼非常廣,另一方面是一些企業開始盛行“家文化”,“聽起來比較親切。同事之間以家人相稱,也是一種關系催眠,拉進與客戶、同事的關系”。
但姬泉海表示,“姐”合適,但“姐姐”就不合適。相差一字,相差的是什么?
“同事稱呼,是辦公室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人際溝通第一步。新人入職之初就能緊緊追隨這種文化,喊對人,不僅是情商高,也從心理上體現出他對職場的融入度。”姬泉海說,到目前為止,“姐姐”這個稱呼還屬于很親密的、有血緣關系的家人間的稱呼。對同事貿然使用這樣親密的稱呼,是比較唐突的。如果新同事一直改不了口,從某種方面來說,是還沒有做好融入職場的準備。比如稱呼老員工“姐姐”,潛意識里把自己當成了需要包容照顧的“小妹”。如果意識到對方不接受,新人需及時自我調整,否則就是一種不成熟的人際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