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有空打印一下這個材料?”“誰有空來整理一下教室?”……在班級QQ群里,當有老師發出這類“求助信號”的時候,總有一些熱心家長爭先恐后地搶任務。事實上,要求家長批改作業、去學校幫孩子“值日”,替孩子到學校布置教室、打掃衛生等在一些學校并不鮮見。
家長該不該在這些事上為孩子代勞?家庭和學校教育孩子的邊界到底在哪兒?上述這些近年來在一些地方發生的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思考。
為班級做事,是為了給孩子“加分”?
家長張女士向記者感嘆,每次兒子學校搞什么活動,比如運動會、文藝匯演什么的,需要做海報、買服裝或者準備些水和食物,老師只要在群里發一條“哪位家長可以幫忙”,兩分鐘內就會有五六位家長回復說“我來辦”!自己本想替孩子做點事,一次都沒成功,雖然享受了“搭車”之便,也會心生忐忑,總覺得為老師、為班級做得太少。
連日來,記者走訪了重慶多所中小學,發現家長幫忙搞衛生的現象并非少數,尤其以小學低年級居多,但大部分家長是自愿來幫忙的。
在巴南區某小學二年級的教室里,3名學生正忙著整理講臺,4名家長有的掃地,有的擺放桌椅。
“我們都是自愿來幫忙的,孩子那么小,能干什么呀?”一名媽媽對記者說,孩子還小,等到高年級再鍛煉勞動能力也不遲。
“幫老師做事,其實也是為了孩子!”在南岸區某小學門口,一年級孩子的家長劉女士告訴記者,自己經過努力,當上了班級家委會代表,“我就是希望能通過為班級做事,給孩子加印象分”。
采訪中,不少家長坦言,活動中越活躍、越愿意為班級付出的家長,確實能提升孩子在班級中的“地位”。特別是在班級活動中,熱心家長們能幫助布置教室,幫老師購買活動物品,替老師迎來送往,出于對家長的感激,孩子能得到班主任老師更多的關注。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持這類想法的家長不少。在渝中區某知名小學,不少家長都是在老師沒有通知的情況下自發到學校幫孩子打掃衛生。
但也有家長對此頗有微詞。張先生的兒子剛上小學,前兩天就接到班主任老師發來的一條短信:“家長您好!今天輪到您孩子值日,請您下午4點進班接孩子,謝謝。”他說,自己起初沒明白老師的意思,后來一問高年級的家長才明白,孩子值日那天有的班主任會發短信過來,家長們進班后也會主動帶著孩子打掃衛生。
張先生認為,老師要求家長幫孩子打掃衛生,并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習慣,讓孩子們獨立完成諸如打掃衛生這樣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