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在春節期間熱播,引發了關于現代社會需要怎樣的古詩文教育的思考。而在總決賽中奪冠的16歲高中生武亦姝,也引發不少讀者對其所在的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關注。
此前,澎湃新聞邀請復旦附中校本教材《中華古詩文閱讀》的主編之一、復旦附中語文教研組長黃榮華來澎湃“問吧”回復網友提問。上線7天,截至2月14日下午,該條問吧提問達215條,回復123條,吸引了近30萬的閱讀量。而澎湃新聞為其制作的一段視頻訪談在各類平臺點擊總數已突破千萬。
在“問吧”里,黃榮華認真回復網友提問,他希望激發更多讀者熱愛中國古詩文,也希望對提問學生們學習古詩提供一些啟發和幫助。作為中學語文特級教師的黃榮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教學深有體會:在應試教育的氛圍下,古詩文多被視為“語言材料”,學生們只是機械記憶與練習,背離了其作為“文學”和“文化”的本質。
談及如何更好的學習古詩文時,黃榮華給出了五把鑰匙:持繼的熱情、系統的經營、生命的體驗、設身處地、因聲求氣,從五個維度分析了享受古詩文的方法。
至于學習古詩文的作用?黃榮華形象地比如道:學好了古典詩文,這個世界在你眼前就永遠是位“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女孩子!
學好古詩文要掌握五把鑰匙
問:黃老師您好:我是一名高一學生,我語文成績一直不太令人滿意,古詩文方面問題比較多,目前同學們對于古詩文的學習基本靠背,但是對文章的理解卻不夠深。您認為該如何更好的學習古詩文呢?
黃榮華:第一把鑰匙:持繼的熱情,也就是將熱情常態化。最受追捧的《古詩文大會》第二季冠軍武亦姝從三四歲開始學習古詩文,到五六歲熱情逐增,爾后十幾年熱情依舊。這樣才真正可能2000首詩詞熟稔于心,并化為日常的語言表達。大家常說,堅持1萬小時,一般就能將事情做得超群。這是什么概念?就是每天堅持1小時,堅持27年;每天堅持2小時,堅持14年;每天堅持3小時,堅持9年。這也就是我們常說,“十年磨一劍”、“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意思。想特別說明的是,持繼的熱情實際上就是燒煉自我的圣火,最終一定是百煉剛而化為繞指柔,使自己具有一種堅毅、靜定的品格,處變異而不驚懼。
第二把鑰匙:系統的經營,也就是建立文化史的概念。自先秦至晚清,中華古詩文走過幾千年,是一個巨大的歷史時空。從文學發生、發展的角度看,具有鮮明的文化層累特征。因此,建立文化史概念,是學好古詩文的一把重要鑰匙。但這不是說從古至今什么都要學,也不是說一定要從《詩經》或《尚書》開始。而是說,有一個“史”的概念。這樣,無論是從唐詩開始,還是從宋詞開始,我們都會“溯回從之”、“溯游從之”,使自己所學的那個“點”或那一“層”與之前、之后產生關聯,就較容易產生幾千年盡入心中的會通,識其形貌,明其心性,得其真理,最終凝結成碩果,而不只是一些碎片,隨時可能丟失。因此,用一本文學史著作(如章培恒、駱玉明先生的《中國文學史》)作參照,根據自己的感覺選擇一些關鍵時間節點上產生的詩或文閱讀,對普通讀者來說是非常簡易而有效的方法。
第三把鑰匙:生命的體驗,也就是用己心感知古詩文中作者的生命存在。經典作品都是作家生命的轉化,因此都有作家獨特而濃郁的生命情意。我們讀古詩文倘若不能與作家的生命產生對接,不能與作家凝結在文字中的獨特而濃郁的生命情意連通,那么這些詩文就不能在我們的心中復活,這些文字的活性特征就不能顯現。因此,用我們自己的生命意識與作品中凝結的作家的生命意識對接,實現古今生命的連動、連通,我們才能真正讀到古詩文的意味,享得情味,獲得真理。例如《詩經》的開篇《國風·周南·關雎》,其核心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即是說美好的愿望不能實現,于是醒著也想,睡著也念,日夜為之所動。讀這首詩,我們就一定要調動我們內心曾經擁有的某種為之所動的求索情愫去感知詩作中作家為之所動的求索生命情愫。在這樣的互動之中,古今之人就成為一體了。我們常說,閱讀是陶養心性、變化氣質的美化生命的良方,而生命體驗正是產生這種作用的核心要素。荀子所言“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其要義也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