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教師這個職業辛苦歸辛苦,但是它所帶來的快樂和滿足也是其他職業享受不了的。
對于鄉村教師來說,職業的清苦可能感受得更加明顯。他們比一般老師要面臨更多的職業考驗,他們更要能守得住校園的清貧和寂寞,更要能對教育事業和教師職業有著清醒而明亮的熱愛。
這位常年扎根鄉村的老校長把自己一輩子的經驗送給鄉村青年教師,小編想,對于所有青年教師成長,這篇文章同樣非常有價值。
文 | 李本聰
我在鄉村從教三十余年,結識了許多鄉村教師朋友,面對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加盟鄉村教育事業,心里感到非常高興。雖然城鎮化在加速前進,但仍有一批學生在鄉村接受教育,這些鄉村教師就是中國教育的希望。百余年前,國學大師梁啟超說:“少年雄,則國雄。”青年教師雄,中國教育也雄。
我真心誠心渴望著有一天,能從我們鄉村的校園里走出像魏書生、于永正,甚至是陶行知、蘇霍姆林斯基那樣的教育大家來,那么,中國教育將會是怎樣的絢爛和輝煌啊!我愿為這一天的到來呼喚。在這里,我有幾條建議要送給青年教師們。
1.立地開花
立地開花就是要安于那片鄉土,在教室里勤奮躬耕,開出艷麗的育人之花,結出豐碩的教學之果。選擇就意味著責任和義務,意味著良心,要永遠對自己的工作保持熱愛和激情。我不贊成一邊吃著教育的飯,一邊恨著教育;一邊上著課,一邊運動著調離改行,一邊忙著考公務員什么的。教育是一個需要全身心投入才能干好的活,一旦分心了,魚與熊掌肯定難以兼得,失落黃金有處尋,失落孩子的青春何處找?
要立地開花便要守得住校園的清貧和寂寞。鄉村生活比起城市確實艱苦些,沒有繁華的夜生活,也沒有養眼的彩燈,更沒有商場的滿目琳瑯。但這樣說鄉村也并不是地獄,她仍有自己吸引人的魅力:夕陽西下,你踩著鄉間小道,嗅著桃李的芬芳,去看藍天流云和修竹翠樹,自有一種采菊東籬,世外高人般的感覺;去赴好友的盛宴,杯里斟著“蘭益”純釀,酒歌聲聲;去躲進小樓,閉上門扉,自成一統,讀愛讀的書,寫愛寫的文,給你心愛的人發發短信……這何嘗不是一種美麗。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2.順“制”而為
在青年教師中,對制度的抱怨非議總要多些,以為制度限制了自己的自由,束縛了自己的個性張揚。那么,不要制度行不行?肯定不行。不要說人這種依賴社會活著的群體,就是像螞蟻、蜜蜂、猴群、大雁、草原上的馬群,他們都有自身的“制度”。制度是成長的需要。在對待制度問題上,管建剛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把它背在背上是包袱,把它踩在腳下是墊腳石。
如果我們轉變心態,把制度看成一種心智磨練、一種美德修煉,抱怨就會變成欣慰,負擔就會變成動力。扣款是壓力,但我們何不把這種壓力轉變成干勁,轉變成一種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上進心,和學生合作,竭盡全力,發揮潛力,把工作做好,非但不讓制度罰自己的款,還要獲取制度設立的獎金。這不但滿了自己的意,也順了領導的心,壞事變成了好事。就算制度是“腳鐐手銬”,我們也要帶著腳鐐手銬跳出優美的舞蹈。
不要以為制度是領導念的緊箍咒,老師們,一旦有了這樣的想法,就會把領導推到你的對立面,就很難形成共同的立場,哪還會站在同一個戰壕里。想象一下,如果你在校長那個位子,扮演他那個角色,他就是心里不想立那條制度,但真能不立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事非經過不知難”。
3.以書為伴
蘇霍姆林斯基送給新教師的禮物,既不是致辭,也不是盛宴,而是他選定的書。孔老夫子,就著如豆的昏燈,翻閱牛皮繩系著的竹簡,竟至“韋編三絕”;黃永玉在鬼子的追擊中負書逃跑,跑不動了再丟本書…….袁衛星老師,為了在教學中超越自我,獨自躲到一所偏僻的學校,教書讀書,黃卷青燈,當他再度出山的時候,一鳴驚人,課上得好評如潮。
你要把自己的一身書香帶到教室里,去浸染學生,燭照他們的心靈世界。你閱讀著,你的精神就每日提升著。錢夢龍說:“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精神發育了,你在學生面前每天都是新的。一個天天向上的教師,學生也會跟著你天天向上。這樣你就能從中享受到教育的樂趣。
你閱讀著,自我教育就每天進行著。和那些高尚的人對話,切磋研究學問,思想與思想碰撞,人格與人格砥礪,美德與美德感染,無形中,你就獲取了最好的教育,實現了終身教育。如果不讀書,生活反映到你頭腦里來的是零碎的表象,一地雞毛,力量和生命就處在枯竭萎縮中,自我教育就停滯了。
你閱讀著,就有力著。一個教師如果能形成一種持之以恒的閱讀習慣,智慧便會像溪流一樣,不斷注入你的心田,豐富和滋潤著你,成長著你。一個每日學問長進的老師,其教育的活力就像春天的野草一樣,一定會綠遍山原,異常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