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年末,各級預算正在緊張編制。如果在幾年前,大家都該“跑”起來了,就連高職院校的校長們也不例外。
“一是來年預算多爭取一點,二是看看年底有沒有可能再給加一點。”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會長、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黨委書記周建松回憶說,“但是,自從實施了高職生均撥款制度,毫不夸張地說,我和校長幾乎沒去過財政廳。”
截至2015年底,全國31個省份已全部建立高職院校生均撥款制度。那么,在眼下這個多數高職院校不再愁錢、跑錢的年份,對高職教育意味著什么?學校的日子又是怎么過的?記者進行了調查。
高職辦學經費有了根本保障
“生均撥款制度的建立,進一步明確了高職定位,為高職發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周建松說。
眾所周知,高職教育是改革開放后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教育形式。作為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親歷者,周建松說:“一開始,它的定位并不明確。有些人認為它帶有民辦的色彩,就應該靠學費過日子,還有很多從中職升格上來的高職,則一直維持著中職的撥款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