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沒有制度做保障,各級財政對高職教育經費撥款長期低于同級普通教育。
數據顯示,超過半數的高職學生為農家子弟。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職教育,一頭關系著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轉型升級輸送大量高技能人才;另一頭則關系著千萬普通家庭子女圓夢大學立足社會的民生。近年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等一系列文件提出了職教內涵發展、提高質量的明確要求,而加大經費投入是保障源頭。
2014年,財政部、教育部出臺《關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績效為導向的生均撥款制度 加快發展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的意見》,提出到2017年,各地高職院校年生均財政撥款水平應不低于1.2萬元的本科院校撥款水平。
然而,最大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數據顯示,在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職教生均撥款早就超過了1.2萬元。但在基礎薄弱、財力有限的中西部地區,2012年,河南、廣西、湖北等9個省份的高職院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支出不足9000元,有的僅為6000多元。即便是經濟發達的廣東等沿海省份,各地市之間也存在著差異。
為推動生均撥款制度的建立,中央財政建立“以獎代補”機制,引導各地提高高職生均財政撥款水平。2017年以前,對于年生均財政撥款水平尚未達到1.2萬元的省份,中央財政以2013年為基期,對各地生均財政撥款水平增量部分按一定比例給予撥款標準獎補。具體獎補比例,根據東部地區25%、中西部地區35%的基本比例以及各省財力狀況等因素確定。對年生均財政撥款水平已達到1.2萬元且以后年度不低于這一水平的省份,中央財政給予撥款標準獎補并穩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