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土豪”的定義是這個,那么我的答案是,不可否認,國際學校的一些家長可能會具備“土豪”的某些特征,但土豪肯定不是國際學校家長最典型的形象。這要從國際學校的定位說起。
從大的分類,教育可以分成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按照世界通行慣例,公立教育主要解決確保每個適齡兒童得到同樣的教育機會,換句話說解決“公平”和“保底”的問題,但這并不是說公立教育的水平不高。私立教育主要解決個性化需求的那一部分。
國際學校屬于私立教育的其中一類,在國內,對國際學校的定義,也沒有統(tǒng)一、標準的定義。按照我的理解,定義成“采用國際上通行的課程體系,多以雙語教學為主”比較恰當。
按照這個定義,可以推論出“國際學校”的家長大多是些什么人。
一部分是外籍人士,在中國也希望接受到與其國籍所在國相同的教育,這一部分不仔細展開。另一大部分,是選擇孩子“不參加中國高考、以出國留學為未來方向”的中國家長。
這類中國家長也有幾種情況:一是,對公立教育體系完全失去信心,比如我的一個朋友在5年級末將孩子轉到國際學校,我問他什么原因,他的回答很直接“不想孩子在公立體制下浪費時間”。二是,對公立名校仍有信心,但或是上不了(比如沒派位到名校)或是不能上(比如,沒有北京戶口)。三是,也能上公立名校,但給孩子規(guī)劃的路徑是出國讀書,所以希望孩子在國際學校練好英語,及早適應西方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