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老師也當家長
換位換出心得
孫老師前段時間就在微信家長群中進行了一把換位體驗,因為她兒子開始上幼兒園了,她既是學校里的老師,也是兒子的家長。
家長有問題 可以直接提
“有要求不敢正面提 想方設法討個好感。”教師節(jié)當天,孫老師在朋友圈里發(fā)了這樣一句感慨。原來,孫老師幫孩子精心準備了一份小禮物送給幼兒園老師,卻忘了自己也是要過節(jié)的那個人。“平時在微信群里也會贊頌幼兒園老師,但在另一個群里,我卻是被贊頌的那個。”
孫老師說,“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告訴我,家長有問題找老師幫忙可以直接提,‘迂回’的方式反而讓我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么。但當自己成了家長,心情就不一樣了:擔心太過直接會讓老師覺得沒禮貌,擔心唐突了老師反而影響了孩子,不知不覺就采取了自己不喜歡的迂回的方式。”
在兩個家長群中來回切換,孫老師有了自己的體會,“在這個換位的過程中,我很痛苦,因為自己想的和做的竟是不同的兩套,但我同樣有收獲,畢竟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找到了平衡:面對孩子的老師,有問題直接問,禮貌地問;面對學生家長,耐心地問有什么需要配合。時間久了,彼此了解了,就不那么累心了。”
雙方互相配合 家校殊途同歸
曾有家長說,“老師的通知是必選項、家長的討論是可選項、向老師獻殷勤是備選項,但是當想到自己孩子時,所有的不滿和無奈都可以放下,這一切便都成了必選項。”孫老師表示可以理解,但近三個月的換位體驗讓她更相信:家長的苦心老師可以理解,但也請家長相信老師愿意對學生做的付出。
此外,孫老師認為,家長在通知下方回復“收到”是正常行為,以前發(fā)短信不是一樣也會回復的么?只是現(xiàn)在一條“收到”影響的不是老師一個人,而是群里五六十個人,要相互理解、配合,“老師也當、家長也當,最大的體會就是把話說出來吧,不然增加老師負擔,家長也不見得有好處。”
關鍵在于尺度 也可約法三章
“家長群是個好東西,關鍵在于日常管理養(yǎng)護。”李先生認為,不論是幼兒園的QQ群,還是小學低年級、高年級的微信圈,各個時段的家長群,所肩負的功能作用都不一樣,“幼兒園主要是一些生活的通知,到了小學低年級則側重于作業(yè)布置,則到了高年級則是一些學習辦法的溝通。”
“作為整個群管理者的群主,一旦發(fā)現(xiàn)群內(nèi)出現(xiàn)一些非業(yè)務的信息,可以第一時間私信發(fā)信息的人,從源頭上抓管。”他稱,群里面愛出風頭的畢竟是少數(shù)人,大多數(shù)還是選擇潛水、觀望,如果一開始沒有營造良好的群風,到后面泛濫成災了,就變得很難管理,“甚至可以定一個群規(guī),約法三章,時間久了,群內(nèi)家長其實都會自覺遵守的。”
少一些“變味” 少一些吐槽
在家長群“炫富”的行為讓不少人不勝其擾
隨著加入人數(shù)的增加,部分家長群里也出現(xiàn)了一些不和諧的現(xiàn)象,引起了群內(nèi)家長的異議。從曬孩子的各類出游照,到張貼兒童書法;從莫名其妙地拉票求點贊,到凡是老師的通知、點評,一律好評刷屏……下面讓我們聽一聽各位家長的吐槽和心聲。
舊群舍不得退 群數(shù)越來越多
家長群信息如潮,家長們大可屏蔽。但如果是四五個家長群同時有信息呢?說到這個情況,林爸爸連連搖頭,“苦不堪言啊”。
小林今年上高二,初中、高一、高二,三個家長群同時存在。“有時候一閑下來,看到每個家長群都有上百條的信息,太陽穴都疼。”林爸爸有些無奈。
為什么舊群不刪?林爸爸感慨道,雖然很想逃離,但是又擔心舊群如果有什么有用的信息,自己漏了算不算對孩子不負責?而且跟群里有些家長熟了,拉不下臉來退群,“再說了,舊群里還是會有家長分享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不多了解一些,怎么跟自家孩子聊‘別人家孩子’的故事?”
可惜的是,林爸爸期待的有用信息并不多,“經(jīng)常是節(jié)日祝福刷屏、曬孩子成績、曬旅游照片,有時還有廣告和拉票”。盡管如此,林爸爸還是舍不得退群,“聊勝于無吧,自己累一點,希望多少能幫到孩子”。但群數(shù)太多,有時候反而會把重要通知漏了,“焦頭爛額,但想到孩子,也只能承受”。
攀比炫富 如同被“綁架”
平時不愛在微信上發(fā)言的陳先生把各種工作群、同學群都設置了“消息免打擾”,只有孩子的家長群不敢屏蔽聲音,“一時不看就顯示上百條信息,一時不關注就漏掉了活動報名或者集體買書這種事”。被家長群“綁架”的孫先生說,家長群里大有門道,只要老師一發(fā)聲,就是一片山呼“老師辛苦了”,老師發(fā)個孩子在班里的照片,就有一群人點贊。
“有時候群里只要有一兩個挑頭的,事情就變得更復雜了。”他曾經(jīng)遇上這樣一件事:孩子上幼兒園時有一次學校組織義捐,本著自愿原則,剛開始大家都是5元10元地捐,“我出100元!”突然來了個大款,“這種情況下,接下來有的家長礙于面子問題,也只能跟著捐100元”。他認為,家長群本意是方便學校、老師、家長三方溝通的業(yè)務群,如果成了攀比炫富的群,那么整個群就變了味。
各種刷屏 重要通知被覆蓋
“各種各樣的刷屏,尤其是老師一發(fā)聲,幾十位家長跟風,反而將一些重要的通知信息淹沒了。”小孩在讀五年級的李先生,對于家長微信圈的問題,深有體會。
他說,從小孩上幼兒園開始,為方便家校溝通,就建了QQ群,再到后來的班級博客、現(xiàn)如今的家長微信群,“之前的群一般要打開電腦才可以查看,屏幕大,信息很好找”。但現(xiàn)在人人手握智能手機,只要有幾條信息連著發(fā),就會造成刷屏的狀況,“我們除了孩子學習的群之外,工作、交際方面也有不少群,一天下來手機響個不停,根本沒辦法每條都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