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治理方式努力突破制度瓶頸
在放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的過程中,能否充分運用市級政策引導,也在考驗著區域教育治理能力。李奕舉例說:“比如市級提出的政府購買教育社會服務,這就意味著政府、市場、學校間的邊界變化:政府的有限責任,市場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學校辦學自主權的釋放。”
李奕說,在區縣教育地圖中,一些區縣正在突破體制束縛,釋放辦學活力。東城區將兩委機關的干部、各校干部納入到整體聯動的通道中,實職調用新崗位,力圖打破干部部門化的僵化用人體制;朝陽區重構領導分管學段,分別設立義務教育和高中學段分管副主任,探索管理方式無縫對接;豐臺、密云借勢創辦了理事會制的名校辦分校;門頭溝實施全員聘任,激活學校用人自主權。
如何向社會資源開放,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讓師生獲得更多優質教育的選擇,這是教育公共服務充分利用市場因素發展的新機遇。“這需要靈活的思維方式和治理能力。在這方面,一些區縣已邁出可喜的一步。”李奕說。
比如,門頭溝與民辦品牌巨人教育集團合作,建立九年一貫制的巨人實驗學校,今年9月開學將提供960個優質學位;延慶縣一年前引入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使長期困擾師生的英語短板有了顯著提升。不少區縣在糾結教師匱乏、經費短缺的時候,這些區縣早已先行試水、嘗到甜頭。
談及目前已經初步完成的北京新教育地圖,李奕興奮地說:“在這幅以優質、均衡、公平為特征的新教育地圖上,布局了65個優質教育資源新的支撐點和生長點。這將是一幅動態生成的地圖。最終,若干教育高地將會連片成為一個優質教育的高原,大幅提升北京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率。”(記者蔡繼樂 施劍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