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看屏山君報道
從東海之濱到雪山之巔,三千里路云和月,11日,101名福建省第十一批援藏干部人才抵達海拔4334米的昌都邦達機場,開啟全新的工作與生活。
“進藏為什么,在藏干什么,離藏留什么”,這是縈繞在每位“新昌都人”心頭的問題。
記者跟隨陪送工作隊的福建省代表團一起進藏,在昌都尋找“福建印記”,傾聽新老“援友”心聲,在一句囑托、一顆山核桃、一條哈達中尋找答案。
一句囑托
在福建援藏干部之間,流傳著這樣一句囑托。
“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們頭上援藏的光環會慢慢地淡去,但是你們必須保持援藏的精神,回去要再接再厲,再創佳績。不要把當官作為目標,要把做事、做好事作為方向。”
說這句話的人,是習近平同志,而他叮囑的對象,正是福建省第一批援藏干部。
對口支援西藏,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早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就親自領導、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福建援藏工作,開創了一系列重要理念和重大實踐。1995年,他精心選派第一批援藏干部進藏。1998年6月,他又親自率領福建省第二批援藏干部進藏。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習近平同志第一次進藏,就作出了示范和表率。
當時隨團的福建日報記者張紅,在進藏第一晚就因嚴重的高原反應突發身體不適。在她向賓館服務臺求救后,藏族小伙拿來了一個大氧氣袋,說是一位年輕人讓給她的。這位“見義勇為”的年輕人,正是習近平同志。初來乍到世界屋脊,他毫不猶豫地把生命安全的保障讓出來,這讓張紅既感動又欽佩。
此次訪問時間緊任務重,習近平每到一個對口援建單位,都認真聽取即將離任的第一批援藏干部匯報,親自將第二批援藏干部一一送到崗,對他們提出工作要求,還抓緊一切空隙時間深入實地考察福建援建項目。
在林芝地委行署召開的第二批援藏干部大會上,習近平明確指出:“支援西藏不僅是一項重要的經濟任務,也是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林芝地區的事,就是我們省的事。”
樸樸實實做兒女,認認真真干工作,缺氧不能缺精神,艱苦不能降標準。這些如兄長般的誠摯叮囑,成為福建援藏干部隊伍寶貴的精神財富。
30年來,從林芝到昌都,福建投入援藏資金超50億元,推動1100多個援藏項目落地,10批次653名援藏干部人才在雪域高原接續奮斗,把他鄉當家鄉,把援藏當事業,山海情越結越深,共富路越走越寬。2024年8月,福建省作為全國援藏省市的唯一省份代表在第四次對口支援西藏工作會議上作交流發言。
一顆山核桃
昌都市左貢縣,藏語意思為“犏(耕)牛背”,海拔近3800米,10個鄉鎮中有7個盛產山核桃,野生山核桃林遍布怒江及瀾滄江沿岸。然而,由于山高谷深,山核桃皮厚肉少,曾經嚴重滯銷。
如何將左貢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過反復論證和市場調研,對口支援左貢縣的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廈門工作組發現,核桃的油脂含量高達65%~70%,于是決定以核桃為突破口,發展核桃油產業。
2019年,左貢建起了第一家現代化食品加工企業,使核桃油產業邁出了第一步。為破解大雪封山銷售難等困難,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廈門工作組在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上下足了功夫,取閩藏兩地攜手之意,幫助當地企業注冊“山海一鷺”商標,助力品牌從高原走向全國。
如今,核桃油產業已成為左貢縣重要特色產業,核桃油企業實現年產值近2000萬元,帶動一批農牧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
走進昌都經濟開發區福建援藏展示中心,邊壩高原林麝、三色原漿啤酒、藏紅麥蘇打餅干、藏香……包裝設計兼具現代與藏族風情的高原特色產品琳瑯滿目。經過福建援藏工作隊和當地干部群眾接續努力,昌都形成了“十個一”“市縣聯動、縣縣有特色”的產業格局。
在11日召開的福建·西藏對口支援座談會上,省政府主要領導指出,將“立足西藏所需、發現西藏所長、結合福建所能,全力推動兩省區交流合作走深走實”。
昌都既有豐富的能源、藥材等自然資源,也有獨具特色的唐卡、藏香等傳統技藝和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以技術和市場“加持”,就可以變資源優勢為發展勝勢,在產業深度合作中彼此成就、實現共贏。
這,也是我省第十一批援藏工作隊的共識與奮斗方向。
一條哈達
9日,在邊壩縣委大院,自發趕來的群眾排起了長隊,為即將返回福建的第十批援藏工作隊成員一一獻上潔白哈達。
哈達,飽含著感激。
2023年9月,邊壩縣人民醫院設立“大骨節病救治中心”,為被病痛長期折磨的拉姆卓嘎帶來了希望。漳州市援藏醫生康加祥主刀,成功為她置換病變關節。術后,拉姆卓嘎緊緊握住醫生的手,淚水奪眶而出。
在“組團式”醫療援藏、教育援藏接力下,工作隊實施全區“首例手術”20余項;實現了“大骨節病”“包蟲病”“多指畸形”動態清零;卡若二中連續6年在西藏班錄取人數中位居榜首;更多昌都人民享受到沿海地區普及的“兩癌”篩查、兒保、住院分娩等服務……
每一個數字背后,改變的或許是一個孩子、一位婦女、一個家庭的命運。
哈達,飽含著友誼。
當邊壩孩童第一次觸摸到福建海邊的斑斕貝殼,當藏族阿媽用新學的閩南話道出“謝謝”,閩藏兩地人民心與心的距離越貼越近。
3年來,約2000人次昌都農牧民、基層干部、青少年學生赴閩交流,與福建人民結下美好情誼;福建開辦昌都初高中“代培班”,協調提供區外就業崗位2600多個,促進西藏籍學生走出去、留得住;完善“團隊帶團隊”“專家帶骨干”等人才培養機制,為當地打造一支“永不走”的隊伍……
哈達,飽含著希望。
“是高原的風雪教會我堅韌,是藏族同胞的笑容教會我純粹,是援藏隊的溫暖教會我擔當。”11日,在福建省第十、十一批援藏干部人才座談會上,第十批援藏工作隊隊員吳雪晶動情地說。
“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們將繼續發揚和踐行援藏精神,像格桑花一樣向下扎根、向上生長,讓雪域印記成為生命中永不褪色的忠誠烙印。”第十批援藏工作隊領隊呂國健說。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當歷史的接力棒交到第十一批“援友”手上,當老西藏精神遇上愛拼會贏的精氣神,雪域高原必將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福建日報記者 林宇熙 鄭雨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