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陽”了怎么辦?“陽”了以后會有什么癥狀?多久才能好?下面聽聽專家介紹感染新冠病毒后,發(fā)病第1天到第7天“癥狀分析”。
李侗曾發(fā)布中青年感染新冠病毒后,發(fā)病第1天到第7天“癥狀分析”,一般來說大約第七天左右就會轉陰,基本上大多數(shù)都會在14天內轉為陰性。
發(fā)病第一天:癥狀較輕。可能感到輕微咽干咽痛、身體乏力。
發(fā)病第二天:開始出現(xiàn)發(fā)熱癥狀,部分年輕人高燒至39攝氏度左右。同時咽部不適感加重。
發(fā)病第三天:癥狀最重的一天。高熱39攝氏度以上,渾身酸疼乏力,咽痛加劇。
發(fā)病第四天:體溫的高峰開始下降。很多人從這一天體溫降為正常,不再發(fā)熱。但仍然咽痛咽癢。一部分人開始流涕、咳嗽。
發(fā)病第五天:體溫基本降到正常。但是鼻塞、流涕、咽痛、咳嗽,身體乏力仍然存在。
發(fā)病第六天:不再發(fā)熱。咳嗽、流涕等癥狀加重。前期病毒導致的呼吸道黏膜破壞,人體通過流涕、咳嗽排出壞死的細胞。可能出現(xiàn)核酸轉陰。
發(fā)病第七天:所有的癥狀開始明顯好轉。核酸很大可能轉陰。(來源:人民日報)
感染新冠如何合理用藥?記住這三條
吃完退燒藥后仍然反復高熱,是否可以使用其他藥物降溫?如果身體沒有新冠感染相關癥狀,是否需要提前預防使用藥物?感染新冠后到底該如何合理用藥?近日,針對公眾關心的問題,記者采訪了黑龍江省醫(yī)院藥學部主任張可興。
1、沒有癥狀不吃藥,對癥吃藥才安全
目前沒有證據(jù)支持藥物可以預防新冠病毒感染,退熱藥、感冒藥、止咳藥、化痰藥都不能預防疾病,只能緩解癥狀,如果沒有新冠感染相關癥狀,不需要提前預防使用藥物,使用不當可能會出現(xiàn)副作用,容易造成肝腎功能損傷。張可興建議,應根據(jù)出現(xiàn)的癥狀對癥服藥。
2、不疊加用藥
不推薦同時服用多種治療同一癥狀的藥物,選擇一種即可,對于同一癥狀,同時服用多種藥物不僅不能加快病情好轉,反而可能會導致藥物過量,過量的藥物不僅不能緩解癥狀,還會導致更多的毒副作用。張可興提醒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多種清熱解毒中成藥重復使用,避免損傷脾胃,嚴重者引發(fā)其他疾病。
?。?)退燒藥不可與常見的復方感冒藥同時使用,也不可與部分中成感冒藥同時使用。
?。?)很多復方感冒藥、中成藥中也含有對乙酰氨基酚,隨意混用會增加藥物過量風險。
?。?)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同屬于一類解熱鎮(zhèn)痛藥,同時使用可能會導致急性肝衰竭。
此外,藥物有不同的起效時間和半衰期,應嚴格根據(jù)藥物特征按時間間隔服用藥物,尤其退燒藥,切忌因為高燒不退而反復多次使用。
3、切勿盲目跟風,不要過度囤藥
網(wǎng)絡上流傳的所謂的“新冠囤藥清單”并不都是必需的,盲目采購超出正常所需的藥品進行“囤藥”,是完全沒有必要的。藥物都有有效期,存儲也有一定的條件要求,保管不當容易變質,過多藥物長期存放容易造成浪費,所以不必因為過度恐慌而大量囤積藥品。
張可興提醒,要科學合理按需備一些對癥藥品,建議大家通過合法渠道、正規(guī)藥店購買藥品,同類藥品只需備1-2種即可,每種劑量也不需要超過5—7天,另外,購買藥品后要按說明書標明的貯藏條件保存藥品。比起“囤藥”帶來的所謂“安全感”,做好日常的防護措施,才是更加重要和有效的。(來源:黑龍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