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唯北上廣深論 有工作也要有生活
很多年里,北上廣深等一線大城市一直是畢業生們求職時的第一工作地選擇。近幾年,因為很多現實原因,“逃離北上廣”的現象漸漸增多,“不當北漂、滬漂,回家鄉施展抱負”成為很多畢業生的真實想法。
在中國高校傳媒聯盟推出的“什么影響了大學生擇業”問卷調查里,80.11%的受訪者表示擇業時會關注工作所在地與家鄉的距離。通過對比就業數據,經曉峰也給出了同樣的判斷:應屆生將上海等一線城市作為就業首選地的比例正在下降。一方面,國家西部計劃等一系列政策激勵,促進更多大學生奔赴基層建功立業;另一方面,長三角、中西部等地區的二三線城市發展很快,出臺人才計劃和方案也頗具吸引力。
的確,國家的產業梯度結構、人才培養結構、地域分布結構都在轉變,隨著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競爭成本增高,人才溢出不可避免,與此同時,其他城市通過發揮自身優勢,為青年發展提供包括落戶、住房等在內的多重優質保障,自然,溢出的人才就會向那些脫穎而出的二三線城市轉移。理性擇業、務實從業,才能實現“高質量的充分就業”。跟著專業走,跟著生活走,更理性考慮自身對于未來生活的期望,成為年輕人選擇“地點”時的重要參考。
去廣闊基層就業創業成為很多人的新選擇
在12月6日召開的2018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上,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林蕙青強調,要唱響基層就業“主旋律”,積極引導畢業生到基層一線就業創業。曾經,畢業后去大企業大公司是很多人的選擇。這幾年,這一趨勢發生改變,大型企業的就業率有所回落,去基層一線就業創業的比例逐年增長。
這一趨勢在全國多個省份得到體現。廣東省教育廳連續兩年發布數據顯示,2015年,廣東省共有49.35萬名高校畢業生參加就業,到基層就業39.01萬人,占畢業生數的79.06%。2016年,廣東省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53.5萬人,超過八成在基層和非公有制單位就業。
這幾年,包括湖北、山西在內的多個省份,通過出臺多項優惠政策,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在湖北,縣以下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高校畢業生,新錄用為公務員的,試用期工資可直接按試用期滿后工資確定,到艱苦邊遠地區的可以高定級別工資。到農村基層急需緊缺專業、行業就業的高校畢業生按照規定給予一次性安家費補貼等。在山西,到農村急需緊缺專業(行業)就業,可享專項安家費;長期在基層一線工作可破格晉升職稱;到縣以下機關事業單位工作,工資將“高定”;基層項目服務期滿參加碩士研究生考試可加分、優先錄取;有機會享受導師制培養并列入“高校畢業生基層成長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