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9月30日訊 “我感覺今年華為和BAT在縮招,找工作的壓力比較大。”浙大微電子專業研三的李瑋(化名)手中已經拿到offer,但并不十分滿意。回顧今年9月以來趕場參加校招的經歷,他說不清今年的就業形勢到底如何,一絲不甘掛在臉上。
校招一向有“金九銀十”之說,一般來說,從9月開始,招聘信息就在校園里密集轟炸。最早來的一般是國防軍工、能源、電力等大央企國企和科研院所,緊接著是通訊、通信運營、互聯網IT、金融等領域的國企民企。用浙大就業指導中心負責對外聯絡的洪何露老師的話來說,“10月底之前,好企業基本上都到學校來過了。”秋季招聘到12月底結束,11月底至12月仍然會有一些好的就業機會——主要是政府部門招錄選調生,事業單位招聘則一般等到來年上半年。
對于李瑋所言的華為和BAT縮招,洪何露并不認同他的說法。“據我所知,華為往年每年在全國招1萬人左右,但是今年要在全國招18000人。”洪何露認為,有可能是華為今年縮減了技術研發的崗位,而增加了海外銷售和運營的崗位。“往年我們9月一般全校有十幾場校招宣講會,但今年9月有20多場,盡管有的企業是組團過來的,有的是單個過來的,但單就數量來說,增加了將近四成,還新增了不少企業,像中鐵隧道、中交建、中船工業等,都是第一次過來。”
洪老師分析,盡管從現在的校招情況來預測今年秋季校招的整體“行情”還為時尚早,但今年大央企國企和部分互聯網企業校招時間整體提前已經很明顯。
央企國企用人需求大增
記者從“浙大就業”官微上注意到,9月12日起,浙大發布了開學以來的第一條招聘信息,分別來自中國兵器工業第二0三、二0五研究所,緊跟著同日又發布了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的招聘信息,此后,每天都有航天航空、電子科技、軍工、能源、船舶等領域國家重點企業和科研院所發布的招聘信息。
9月20日,浙大迎來企業專場宣講會的第一個“高潮”,當天有航空工業電光所、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等6家大型央企和科研院所在浙大玉泉校區舉行專場宣講會。
據浙大就業指導與服務中心統計,9月20日至9月30日期間,國家重點企業到浙大開展或預約宣講會總數有22場,前來招聘的企業達126個。
何洪露分析,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中鐵隧道、中交建、中船工業等央企在海外開展工程建設,對技術和管理人員的需求遠遠得不到滿足,今年還是“十三五”規劃(2016-2020)的頭兩年,對部分央企國企來說,招人的任務指標也是最重的。另外,央企國企的發展受國家政策影響極大,像中國航發,是2016年1月剛由國務院批復的組建方案,正處于快速成長期,招人方面也有單列計劃,所以今年過來招了很多學生。“這些年來,浙大一直在大力營造‘干大事,立大志,入主流’的擇業觀,鼓勵畢業生進入國家重要行業,例如一些航空航天單位、央企等單位,希望畢業生具有家國情懷,樹立志存高遠的價值觀,提高自己的就業層次水平。”
與“軍工周”無緣的李瑋,言語中難掩遺憾:“大型國防軍工企業和研究所的研發崗一般只招博士,而碩士進去只能做管理。”
互聯網企業校招有的提前,有的延后
浙大校招中,互聯網巨頭今年也“搶灘”積極。杭州最受關注的阿里巴巴,在開學前就已經結束了網申。9月21日百度2018校園招聘登陸浙大,讓人捉摸不透的是,BAT三大互聯網巨頭中的騰訊反倒慢吞吞地把浙大專場宣講會的日期初定在了10月23日。
高科技企業也秉持一貫的“狼性”精神,“搶人”不落人后。9月22日,華為公司在浙大舉行了聲勢空前的專場宣講會。9月27日,浙江大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作為浙江本土第一家“非互聯網”高科技民企亮相浙大校招。
“我關注了好幾個互聯網企業,幾乎所有企業內推的時間都提前了,但個別企業,比像TPlink,正式網招的時間還放到了國慶以后,跟往年相比推遲了不少。”浙大電氣專業研三的單小貝(化名)功課做得很足,他說,阿里巴巴的網申7、8月就開始了,開學前時間已截止,今年阿里的技術研發崗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人像識別算法等新興領域,傳統的計算機技術崗位縮減了至少20%。
就業市場多變,學生更有主見
像大多數工科學生一樣,李瑋最想去大企業從事研發崗。他說,大部分浙大的工科生找工作時首先考慮的是行業,看行業與自己的興趣匹不匹配;其次看地域,大部分最想留在上海和杭州;最后看薪資待遇,一般像BAT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企業研發崗的薪資最高,而研究所的薪資最低;個別人還會看加班時間,如果是加班太多的企業,也不會很想去。
對大部分理工科專業的學生來說,世界變化快。最近幾年一下子熱門起來的行業對計算機專業外的工科學生來說幾乎都是陌生的,專業課學習到的知識基本上不能和目前社會的主流技術熱點匹配。另一方面,畢業季研究生的人數已經遠遠超過了本科生,求職擇業季,研究生就業的競爭壓力尤其大。
但對文科生而言,追趕不上的技術世界,反而讓他們可以安心地置身事外,腳踏實地丈量未來的路。今年6月,浙江廣電啟動校招并設置暑期實習考核,浙大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廣播電視學大三的徐陽波便在浙江廣電開始了實習。
“我想通過實習期對今后工作有初步了解,實習期結束后是雙向選擇,即使我放棄這個工作機會,也并不影響我未來的規劃。”徐陽波淡淡微笑,“我只想更加確定自己是否適合這份工作。”(記者 石天星 通訊員 楊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