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學曾在醫學院校本科專業調整中被取消 今年成廣醫第三大熱門專業
●兒科又被稱“啞科”
●是醫患糾紛“高危”科室
●和成人科室比是收入洼地
20世紀末在醫學院校本科專業調整中被取消的兒科學,恢復招生僅兩年,今年便成了醫學院的“香餑餑”。昨日下午,廣州醫科大學兒科學院新生開學典禮在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舉行。記者了解到,廣醫今年開設的兒科專業迎來了30名新生,創下了近年招生新高,而且錄取成績還都頗高,成為廣醫第三大熱門專業。
曾經:
工作累收入低 兒科鬧醫生荒
曾經的兒科醫生荒,和上世紀末我國醫學院校專業調整有關。1999年教育部取消兒科學專業。以市婦兒醫療中心為例,培養一個兒科醫生,需要醫學專業本科5年、碩士3年,畢業后要參加5年的嚴格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足足13年的磨煉才能培養一個兒科醫生。
除此以外,長期“看病累、壓力大、收入低”,也是不少醫科學生不愿意在研究生階段選擇兒科方向、醫院中兒科醫生離職的原因。兒科醫生面對著特殊的患者群體——他們多數無法準確描述自己的癥狀、不愿意配合診治,使兒科又被稱為“啞科”,在小患者的身后則往往是心急焦慮的家屬,是醫患糾紛的“高危”科室。和成人科室相比,兒科又往往是收入“洼地”。2012年~2014年,市婦兒醫療中心醫務人員離職人數分別為50、67、52人,兒科醫生的離職率遠高出成人科室。當時就有兒科教授哀嘆“年輕醫生都跑光了”。
多重原因下,兒科醫生缺口越來越大。市婦兒醫療中心表示,有一些年份兒科醫生招聘計劃都無法完成,有時甚至只完成計劃的50%~60%。
三年前,本報記者曾經在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珠江新城院區的夜間急診蹲點。記者跟訪的醫生診桌上卻連水都沒有放一杯,她離開椅子最長時間是伸了一個5秒鐘的懶腰。這天夜班前半段,她一共看了49個病人,如常拖了半小時,凌晨2時才結束,中間最多休息3小時,4時30分她就要開始后半段夜班。“常有患者問:你們為什么不多派點醫生?我們只能告訴他:因為實在是沒有醫生啊。”由于長期作息不規律,有的女急診醫生熬成了內分泌紊亂。
如今:
規培階段年薪十萬元沒問題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國家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后,兒科醫生的緊缺受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2016年,各大醫學院校兒科學專業本科招生恢復。
從去年和今年來看,兒科專業招生情況相當理想。在去年恢復之初,廣州醫科大學的本科兒科專業已經贏得了醫學生們的青睞,有3名原來學臨床的學生通過轉專業來到了兒科學院,準備投身兒科事業。而到了今年,該校兒科學專業的錄取分數甚至直逼臨床、口腔專業這兩個傳統熱門專業,成了廣醫最為熱門的三大專業之一。“去年招收的30名學子,在完成第一年的基礎理論課程學習后,今年將更多地接觸專業課程。”廣醫兒科學院李樹學老師介紹,“這些孩子都立志于將來做好一名兒科醫生。”
記者了解到,自2017學年起,所有兒科醫學生在繳交了學費后,都將獲得學費全額返還。部分家庭貧困的兒科學院醫學生還能獲得該基金的生活費補助1萬元/年/人。此外,該基金還將提供游學項目。
昨日,廣醫、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以及慈善基金會共同合作的兒科資助項目正式啟動,并在開學典禮上為兒科學子頒發學費補助及獎學金。
廣州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科教處處長夏海暉還表示,為保障兒科專業學生的利益,鼓勵更多優秀的學生就讀兒科專業,在兒科學生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期間,國家每人每年補助3萬元,省里每人每年支助1.5萬元,廣州市市級醫療機構每人每年補助4.1萬元。
市婦兒醫療中心還為這批兒科醫學生制訂了三年的規培計劃。凡是進入市婦兒中心規培系統的醫生,本科學歷第一年最少收獲10萬元年薪,研究生第一年最少收獲12萬元年薪。而三年規培的薪酬,幾乎以每年2萬元遞增。另外,市婦兒中心還為規培生提供每月500元的住宿補貼,如果愿意住在集體宿舍的,連一分錢都不用出,中心將統一安排免費集體宿舍。
此外,有資深醫院管理專家分析,兒科專業回暖的原因還在于,近年來隨著二孩生育潮的到來,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長對兒科就診的環境、服務和體驗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這種需求催生了大量民營的、走中高端路線的兒科診療機構,盡管診金是公立醫院兒科的數倍甚至數十倍,但因為環境好,與醫生有充分的交流時間,很多家長愿意為此埋單。因此,目前民營醫療市場對優秀兒科醫生的需求非常大,不少兒科醫生覺得自己的職業價值在這里得到了另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