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來,西部教育像一個“連環套”,落后的原因是人才缺乏,而人才缺乏的原因正是因為落后。鄭強初到貴州大學時,學校只有27%的教職工有博士學位,他提出了“每年必須引進100個博士”的要求。幾年下來,“2016年教職工中博士的占比已經達到33%了”。學校土生土長的教授中,也實現了院士和長江學者的突破。
但是,在趨好的現實中,很多問題依然不容樂觀。“目前我們能給一個‘領軍人才’開到年薪80萬元甚至100萬元以上,但多數還是不愿意來,知識分子不是只看重錢的,更看重學術前景和平臺。”鄭強說。
“除了加大對西部院校的資金支持力度,讓那里的教師能夠衣食無憂,碩士點、博士點建設一定要重視。”左東嶺認為,高校以學位點建設作為突破口,是緩解西部人才流失的有效方式,“作為高校老師,我們最在乎的是兩件事,能不能做喜歡的研究、能不能帶出好學生。”因此,國家對西部高校在學位點建設上予以傾斜,或能讓西部留住甚至吸引更多人才。
“限制人才流動是不可能的。”像蔣平安一樣的西部高校校長也早已意識到,依靠扣留檔案等粗暴手段阻止人才外流的時代已經過去,他們要爭取的不僅是當地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國家政策的傾斜,因此蔣平安對“雙一流”建設充滿期待。
他說:“‘雙一流’施行后競爭會更加激烈,如果還用一把尺子衡量,對西部高校來說不是利好,就像CBA和NBA很難打到一起去,如果‘雙一流’能分區分類進行評估,或把一個蛋糕中的一塊專門切給西部,人才可能更容易沉淀下來。西部高校的發展需要更多機遇。”(記者 梁璇 白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