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走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全國兩會前,在教育部召開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工作推進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呼吁:“東部各高校,請對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
“確實是命根。”全國政協委員、新疆農業大學副校長蔣平安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表示,以林學專業為例,浙江、福建、廣東等東部省份很多高校都有他們培養的人才,有的甚至以團隊形式外流,一度讓學校的傳統優勢專業被嚴重削弱。
西部高校人才向東部高校流動被形象地比作“孔雀東南飛”。上世紀90年代末,很多西部高校引進人才用住房、留下人才靠感情,有時輔以行政職務安排等手段,這些方法至今依然在用,但效果已大不如前。
一名西部高校領導透露,“校內一位二級教授,享受國務院津貼,加科研業績及職務績效,一年不到20萬元,而他在東部高校工作的同班同學,一年收入可達幾十萬元。一場同學會下來,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在科研投入層面,西部高校和東部高校之間的差距更大。“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年度經費超百億元時,我們的年度經費是三四億元。”蔣平安無奈地說,其中用作人才引進的專用資金只有500萬到1000萬元。
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全國政協委員、云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保建認為,改變高校的人事分配制度,將編制和結構管理的權利交給高校,能讓高校吸引人才的辦法更靈活,加上對教師住房、子女入學等問題的關心,歸屬感也能讓人才“記得住鄉愁”。擔任昆明理工大學副校長多年,他發現最高端的人才不是靠待遇就能留下的,“有沒有科研的基礎條件很重要”。
依托于自然及人文資源的特色學科,是不少西部高校為吸引“鳳凰”筑起的“新巢”。云南的生物產業、環保產業,新疆的水資源高效利用、石油天然氣及風力發電等都成為當地高校的優勢,“能得到國家支持的通常不是技術性研究,而是針對資源和地方特色來開展的研究,一旦有成果,就容易填補空白。”蔣平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