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始于春,過完了正月,今天是2017年2月27日,農歷的二月初二,龍抬頭.。
“龍抬頭”,其實是指“青龍”七星開始出現在東方,萬物此時開始真正蘇醒,春天真的來了。
“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
二月二,龍抬頭,
風雨順,又豐收。
大倉滿,小囤流,
好年景,春開頭。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
從節氣上說,農歷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此外,農歷二月初二,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蟄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要在這天抬頭升天,故有民間信奉的“龍頭節”,又稱“春龍節”等.
這一天過后,農村逐漸進入繁忙的春耕時節,選種、踏田、開犁……正所謂:
龍夢醒,天暖正早春,
龍抬頭,填倉風雨順。
龍尾擺,田間起花云,
龍鱗閃,五谷進家門。
二月二也叫“春龍節”
傳說武則天稱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下令龍王三年不得降雨。龍王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后,便將龍王壓于大山之下,并告示天下:“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絞盡腦汁,直到第二年二月二,一位婦女背著一袋黃豆走親戚,途中不慎將黃豆撒了一路,陽光下,這些黃豆閃閃發光。人們看見后高興地說:“這不就是金豆嗎?炒熟了不就開花了嗎?”于是,家家戶戶把炒好的、開了花的黃豆供在當院,龍王因此得以回歸天庭。后來,人們為了懷念、紀念龍王,便在每年的二月二炒黃豆,一邊炒,嘴里還念叨著流傳的俗語:“二月二,吃(黃)豆花,大人小孩給一把。”明朝玉米傳入中國,之后,人們又用香噴噴的爆玉米花祭祀龍王,一直流傳至今。
二月二還是“踏青節”
二月初二春游踏青之俗,傳說始于唐代。當時,長安的人們為了活躍生活,便乘二月二之時,三五成群地來到郊外踏青,有些婦女還提籃執鏟去挖鮮嫩的薺菜佐食。
有何意義呢?首先是遛百病。冬季過去,春季來臨,能到田間走一走,對恢復體能、陶冶性情大有好處。其次是農田生產勞動。春游時挖野菜的民俗大多在田地里進行,可以借此除去田間的雜草,保證麥苗的正常生長。其三是民間飲食習俗。民間稱吃野菜為“吃青”或“吃鮮”。據說,春季麥田里的薺菜,不僅營養豐富,還可清熱敗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