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農業大學管理會計課程教師耿黎參與跨校修讀教學已經有兩個學年的時間。在教學中,他發現自愿選擇跨校修讀的學生學習愿望更加強烈,“我們共開展了三輪次跨校修讀,兩輪采取全班選課,一輪自愿選課。”對此,他的總體感受是:“自愿選課的學生積極性與課程參與度更高,教學效果更好。”
同樣是跨校的學分互認,效果也并非都盡如人意。某地區6所高校率先“結盟”,探索課程互選。“一般來說,各校都有一些獨具特色的優勢學科,跨校選課一定程度上能夠擴大視野,也為掌握更多學科知識提供了機會。”當時的決策者這樣認為。剛開始,這項創新舉措引起了很高的關注。但漸漸地,各校的互選課越來越少,甚至一些學校連續幾年不開課;選修的學生也越來越少,多的幾十名,最少的僅有10個人。
學生為什么不買賬?跨校上課不方便是很重要的原因,各校占地很廣,相互距離很遠,不少同學覺得為了上堂課專門跑那么遠,很不方便。更重要的是學生們普遍認為跨校選課不實用,高校都朝綜合性方向發展,各校專業門類基本雷同,所需要的選修課學分,在本校都能修完,沒必要舍近求遠。更有甚者,由于要按學分收費,互選課甚至被一些學生看作是高校創收新舉措。
雖然仍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共享優質的高校資源,打破校園圍墻、打破知識圍墻已是共識。
校園生活,收獲的不僅是專業知識
當年考取了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的季羨林先生晚年回憶說:“反而是我旁聽和選修的兩門課,令我終生難忘,終身受益。旁聽的是陳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選修的是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就是美學。”
不少人可能都有季先生同樣的感受,大學期間,收獲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那些旁聽的課程、精彩的講座、激烈的討論,都是一生中隨時可調取的營養儲備。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周濂也曾說:“真正奠定我的人生觀、價值觀的不是教科書,不是枯燥乏味的應試教育,而是這些看似不著四六的講座和閑書。”
高校資源惠及的已不僅是校園內的學生。北大周圍就聚集了一群“知名保安”,他們工作時是保安,脫下保安服后就匆忙趕到各個自己感興趣的學院聽課。來自湖北山區、只有大專學歷的甘相偉懷著執著的精神最終通過成人高考,成為了北大中文系的一名學生。雖然不可能人人成為甘相偉,對多數單純蹭課的求知者而言,這段在大學校園里的經歷也讓他們終身受益。
大學學分互認已經打破了校際間的圍墻,而知識的圍墻也已被網絡打破。
中國大學MOOC(慕課)是愛課程網攜手網易云課堂打造的在線學習平臺。截至2016年12月20日,MOOC已發布來自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90余所高校的在線開放課程652門、1328學期,而MOOC注冊用戶超過620萬,累計選課人次超過2000萬。“現在‘90后’‘00后’的學習習慣也隨著網絡的發展有很大變化,作為教育的供給側,我們也必須變革以適應學生和社會的需要。網絡學習是趨勢,跨校修讀是順應形勢的變化變革。”耿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