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附中學生在實驗室開展中醫藥專項《薏苡種質資源材料組培快繁研究》。資料圖片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中醫,你會選擇哪個詞?”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中醫課程的開課問卷中,班主任孫京菊老師如此提問。“同學們選用了濟世、玄學、養生、調和、傳統、復雜……這些詞表達了他們對中醫的理解。”在課程中,如何用中醫治療感冒、長痘、頭疼、失眠、過敏性鼻炎、腳氣、體寒、近視等成為同學們提出最多的問題。從疑問到樂趣,兩個學期下來,學生們懂得了很多中醫藥知識,學會了一些實用的保健方法,甚至有同學自發組織拍攝了中醫紀錄片《盛世的岐黃》,表達自己對中醫的理解和關注。
隨著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思考也趨于理性。中醫藥文化蘊含的思維模式、認知方式、價值取向越來越得到社會大眾的理解、認同和接受,民眾對中醫藥知識和文化產品的需求日漸增強。“把中醫藥引進中小學校園是一種必然趨勢,也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新使命、新課題。”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會長劉彭芝堅定地說。
“這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談起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黃璐琦有另一種理解——這一段文字里出現了多味中藥。
“小小的例子可以看出,中醫藥文化早已不露痕跡地出現在我們的校園,我們的課堂,我們的教材里,只是未被發現。”黃璐琦院士笑著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