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在北京北四環外一間不到15平方米的辦公室里,新創基金會發布了2016年的工作簡報——校友捐贈超過2500萬元,幾乎相當于同年科大接受的社會捐贈的一半。
只不過,在劉志鋒眼中,這個超過6000人次的校友捐贈與面子無關,而是校友對科大的回饋和一種集體的“校外力量”。
“我們想做的,就是通過捐贈贏得一些信任,發揮建設性的影響力,包括批評學校。”劉志峰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去年11月,科大學生中爆發了一波對學校健身房的吐槽。事實上,這是個已經持續兩年的問題,一直沒有妥善解決。
看到這個消息后,新創基金會通過校友網絡向科大在校生發放了100多份問卷,然后請人到現場拍了照片,最后做出了一個完整的調查報告,“讓學生的呼聲有了統計說服意義”。
劉志峰還記得自己是在凌晨兩點多把調查報告發到基金會的微信公眾號。第二天北京時間上午9點多,剛走下飛機,他就接到了科大校領導打來的電話。先是謝謝批評,然后希望通過他們向校友和學生反饋事情的解決情況。
劉志峰對這樣的案例并不陌生。早在自己北美留學期間,他就已經目睹過不少民間校友會對高校的“校外治理”。
他經常把耶魯大學的校友組織當作對比樣本。在耶魯大學,校董會是最高決策機構,19名校董中,有6名是校友會組織直接從校友中選取的。校友對耶魯的各項改革與發展都有發言權,就連學校的本科教育改革報告都是在校友的直接參與下完成。
劉志峰想過,有一天基金會能作為校外力量,參與到科大的決策過程。哪怕在一些事上基金會與學校產生分歧,他也堅信“捐贈人的主要利益跟學校的長期利益是一致的。”
新創基金會承辦“校友龍門陣”,讓校友可以毫無顧忌地當面向校領導提出“多個尖銳問題,甚至激烈批評”。
“大家都直言不諱,校領導也感謝校友的建議。”劉志峰說,“很多人都認為我很奇葩,忽視了科大人和科大領導的‘奇葩’,就是寬容和理想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