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也經常被家人提起。
“至少在8年前,一回家七大姑八大姨就會勸我換工作,趕快放棄。”劉志峰說,“我無法說服他們,又不能告訴他們我還要干多久。”
在10年的勸募中,劉志峰遇到過不少與自己同齡的校友,甚至是自己的同學。這些校友早就實現了財務自由,自己卻連“老婆逛個珠寶店都會害怕”。
依靠自己剛剛過萬元的工資,他跟妻子一起租房子住了將近7年,最小的時候是上世紀60年代蓋的,只有40多平方米的筒子樓。
但是從基金會的工作,他總能獲得一些“長久的快樂”。通過搜集來的11萬人次的校友聯系方式,基金會每個月都向他們推送學校的簡報。除此之外基金會還做了20多份科大校友研究。有硅谷和華爾街的職業地圖、有制藥和生物技術的校友分布。幾乎每一份報告看起來都像學術研究一樣,在里面可以找到直觀的圖表,也能看到精確到小數點的量化標準。
基金會每年都請第三方機構進行審計,并在網站上公布。從工資、保險、網站維護,到具體項目、公益捐贈支出,每一項都能有詳細的記錄。
一位校友通過支付寶給基金會捐贈100元后,沒過幾天就收到了一張發票,上面蓋著新創基金會的公章。
“大江東去,人生是不歸路。”他用電影《不歸河》的一句臺詞來形容自己的處境。電影里,一條大河和男女主角的命運纏繞在一起,滾滾東去的江水就像他們的過往。命運與過去,存在既妥協又抗爭的關系。
他知道自己很難再過上物質豐厚的生活,但始終記得新創基金會設立時就定下的宗旨。那些激勵他的文字里寫著:“以校友捐贈為種子,以有效的項目設計與實施獲取高效成果……爭取成長為教育基金會,參與中國未來可期望之教育改革。”(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楊海 胡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