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來,科大的民主傳統,是基金會成長的前提。他還記得自己在新創基金會工作期間,曾經和不止一位科大領導發生過激烈爭執,但是沒有一次因此而影響到這個民間組織的運行。
不過,在“揮霍完大把青春”后,劉志峰有時也會感到疲憊。每年的春節,是維護海外校友關系的最佳時期。最近的5個春節,劉志峰有4次都飛到美國,組織美國校友的春節酒會。然后在觥籌交錯中,尋找勸募的機會。
疲憊也來自于越來越大的現實壓力。不同于當年的年少輕狂,現在的劉志峰覺得自己“正在經歷一個特殊的時間段”。
“我38歲了,有的人比我小將近20歲,我卻問他們要5塊錢、10塊錢。”劉志峰嘆了口氣說,“有的年輕人不理解,回信‘一邊涼快去’,讓我覺得很難堪。”
就連最開始讓他興奮的“不確定性”也成了壓力。2016年之前,運作了9年的基金會每年只為科大拿到四五百萬的捐款,“看著兄弟高校都有上億元的捐贈了,就會很沮喪,懷疑這件事的意義,放棄又不心甘。”
他還記得,去年11月,正是美國總統大選最熱鬧的時候,自己一個人飛到紐約募捐,“背個書包,到處跟人談”。一天晚上,還沒倒回時差的他一個人走在紐約的大街上,恰好路過特朗普大廈,集會的人們高喊著口號,氣氛熱烈。
他忽然想起,10年前的11月,自己正是從紐約的肯尼迪機場飛回北京,開始自己的“要錢”生涯。
“找了將近一周,其實大部分校友還是婉拒了我。只在飛機要起飛時才敲定一筆捐贈。”劉志峰停頓了一下,抬起頭說,“忽然覺得自己干的事情真的有意義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