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通常的評價標準來看,劉志峰身上有很多光環。他是當年江西省的高考狀元,進入以培養“神童”著稱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下簡稱“科大”)少年班,然后留學,在國外名校拿到碩士學位。可是回國后,他卻選擇了“問別人要錢”的工作,一干就是10年。
他作為“校外人士”參與為母校募捐籌款。不管是億萬元身家的華爾街金融大鱷,還是剛剛畢業,尚未在社會上站穩腳的“窮人”,只要是科大的校友,都會成為他“要錢”的對象。他所在的中國科技大學新創公益基金會(下簡稱“新創基金會”),是國內少有的“民間校友基金會”。
“我們承認我們就是‘唯利是圖’的機構,每天都跟校友要錢。”相對中國大學官方的教育基金會,劉志峰更喜歡直截了當,“不會又想要錢,又欲拒還迎,猶抱琵琶半遮面。”
2006年8月,包括風險投資機構IDGVC合伙人周全、中國首家民營互聯網服務公司創始人張樹新在內的12位科大校友在北京的一家俱樂部“閑聊”,商議科大50周年校慶的事宜。一開始,大家討論的主題是“為母校拍一部紀錄片”。后來,拍紀錄片的想法變成了設立全額獎學金。再到后來,紀錄片和獎學金都成了“高速公路上跑的車”,“大佬”們想為這個大學建一條“高速公路”——“一個30年乃至上百年后仍然存在的組織”。
那時,28歲的劉志峰還在加拿大忙著畢業,他不想“一眼就能看到30年后的自己”,也被創始理事們“改革大學教育”的激情感染,決定在新創基金會“揮霍大把的青春”。
新創基金會剛成立的時候,“校友捐贈”在中國還是個新鮮詞匯。10年后,不斷刷新記錄的“富豪校友捐贈排行榜”已經能輕松擠上頭條,成為一種衡量高校實力和面子的指標。
劉志峰的青春也和發際線一起褪去,從一個擔心自己說不好話,拿著教話術的書在電話里給對方念上半個小時的小伙子,變成了一個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狂人”。
他加入了200個校友的QQ群,拿到了上萬名校友的聯系方式。從最開始的120條校友信息,到擁有11萬條校友信息的數據庫,新創基金會的校友覆蓋率已經遠超中國多數高校的校友會。
他會在和一個目標校友會面前,看完對方所有的文章,然后準備50多頁的文檔,“哪怕他在大學談過什么戀愛,我都很清楚。”
大多數時候,突如其來的見面機會并不會留給劉志峰足夠的準備時間,因此他甚至能背出大部分重量級校友的簡歷。
他坦陳自己是個“結果導向”的人,可以“為掏光校友口袋里的每一分錢不擇手段”。
在校友眼中,新創基金會卻是“自己和母校聯結的重要途徑”。基金會請回國出差的Facebook高級工程師校友,到國內校友的科技公司來做“每人要幾萬元的報告”,最后只收了年輕人幾十元錢。
劉志峰甚至和基金會的同事一起調研養豬行業,發布養豬校友榜。有一次,一位校友的養殖場正在經歷嚴重的疫情,基金會通過校友網絡,幫他聯系到一個做生物技術的校友,解決了養豬校友眼前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