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已過去,回味還在。談到春節,每個年代的人都有著不同的感想和記憶。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人,過春節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碗不能動的“看碗菜”;1980年代出生的人,除夕時基本上都是手上包著餃子,眼睛盯著春晚;“90后”一代,熬通宵、搖一搖、搶紅包。春節的打開方式多種多樣,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記憶里都刻畫下不同的年輪,雖時代變遷,但永不磨滅。
2000年,河北秦皇島張素芹一家過年時坐在炕上吃飯聊天。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陸九瑛 供圖
時代不同年不變 吃飽穿暖是好年
“平時別說吃肉了,就連幾分錢一大把的糖果也很難吃得上。”家住河北秦皇島的張素芹出生于1950年代,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談起小時候的春節,她告訴記者,由于農作物有限,加上自然災害頻繁,日子過得非常拮據。“要不是趕上過年,家里從來不會割肉,鬧饑荒的時候,過年能吃上蘿卜都是好菜。”“那時候收音機也沒有,更別提電視了,每到過年一家都會盤腿坐在炕上,喝點熱茶聊一聊。”一晃60多年過去了,如今張素琴一家富裕起來了,“家家戶戶都不欠肉了,也都有電視看了。”
王迎九出生在1960年代,關于年輕時候的春節,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家里的年貨。“每到臘月二十六左右,家里都會炸雞塊、炸油條、炸丸子、蒸棗花饅頭。”王迎九說,年輕時住在農村,靠種地養家,快到春節的時候家里就從麥屯里挖兩袋子麥子去磨面,為置辦春節的食品做準備。“那個時候都是自家的麥子磨的面,雖然不是很白,但沒有任何添加劑,吃上去很勁道。”王迎九笑著說。
關于“年味”,不僅有年貨,還有民謠。“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70后”李翠花是北京人,說起這段民謠,她張嘴就能唱起來。“現在住進了樓房,家里置辦年貨都是在超市買的,為了環保城區也禁止放炮,家家戶戶現在都富裕了,新衣什么都也不缺了。”她說,雖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在春節能吃上一頓團圓飯卻不容易了。由于女兒前些年出嫁了,平時工作忙,一年也見不了幾面,等女兒回家團聚成為李翠花過春節的頭等大事。
1992年,河南長葛李愛蘭一家過年吃團圓飯。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賀鵬浩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