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熱湯粥 幾代溫暖年
提到臘八粥,河南長葛人喝臘八粥的習俗和別的地方不一樣,從臘八那天開始熬出的臘八粥,不能當天喝完,要留一部分等第二天熬粥時往里面添,像這樣熬粥直到大年初一那天,意思是“接氣兒”,象征著“有頭有尾”的寓意,也讓整個大年都彌漫著粥的甜香氣息。
小小的一碗臘八粥,蘊含著中國的善良文化。在艱苦的歲月里,大部分人家中都不富裕,但在臘八那天街坊之間借米面雜糧,卻毫不吝嗇。直到現在,各地依然有像“送粥奶奶”這樣向善的好人。一碗粥,延續到過年,既飽腹,又暖心。隨著時代的發展,在長葛,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對喝粥的印象也不同。
長葛石象鎮72歲的村民杜學力回憶小時候吃的臘八粥,至今還記憶猶新。“小時候經常吃不飽飯,臘八粥也配不齊八種糧食,每年看到母親熬粥都會直流口水。”69歲的李愛蘭現已定居河南南陽,回憶舊時一家人過年喝粥,“心里還是暖洋洋的。”52歲的方保周小時候很少吃到細糧,家常便飯就是紅薯稀飯,“臘八粥在小時候就是美味佳肴,喝上一口粥從頭暖到腳呢!”
家住市區的35歲市民靳雷回憶說,小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喝粥的日子特別溫暖,當時就想以后自己組建家庭也要把這份溫暖傳承下去。27歲的市民張淑婷懷念小時候的慢節奏,她說,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雖然生活條件好,但對過節也不那么“敏感”了,“甚至熬粥的功夫都沒有了。”
1984年,河南長葛李學軍過年堆雪人。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賀鵬浩 提供
年味打開方式多樣 百姓過上了“科技年”
74歲的李萬忠曾是一名解放軍,回憶起軍旅生活,他說,“過去生活條件普遍艱苦,為減輕地方負擔,軍隊自己開荒種田,平時吃的最多的是土豆,偶爾也上山打些野味改善生活,那時候生活單調,但戰友們的感情都很好。”
轉業回家后,李萬忠與許多戰友很久沒見過了,這兩年他學會了用微信,跟老戰友們建立了微信群,春節時會在微信上語音拜年、視頻拜年,搶紅包,朋友圈發照片,微信上組織去各地聚會旅游,他覺得現在的生活便捷了很多。
李學軍今年47歲,老家在河南長葛,現已定居鄭州。如今收入水平提高了,他在老家給父母買了大套房子,冬天暖氣、熱水器一應俱全,春節還給父母包了大紅包,教會父母上網后,又在老家安裝了WiFi,“讓老人也感受一下科技給咱們帶來的便利。”“我們小時候過年的娛樂項目就是出去堆個雪人,誰家要有個電視就能吸引一群小孩,現在孩子從小就生活豐富,手機、電腦、平板,過年連電視都不看了。”
作為網警,30歲的賀鵬輝過年難得放松一下,臨近大年三十才放假回家。但是,他的同事有的過年還要繼續執勤。賀鵬輝說,小時候過年看春晚就是最大的幸福,“那時候彩電貴,都看黑白的。”“改革開發后生活水平提升了,過年就愛吃各種油炸食物,可是現在吃飯都講究,油炸的不健康,都是各種營養搭配才好。”
當談及春節的變化時,賀鵬輝指著坐在旁邊4歲的兒子,笑著說:“你看,這么小的孩子都在抱著手機搶紅包,現在都過上了‘科技年’。”(記者 王龍龍 實習記者 李華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