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為北京帶來景德鎮陶瓷、安義門窗、吉安菜品和資溪面包的40萬江西人,“能讓子女在北京接受教育”成為剛需。一些家長選擇職高或費用高昂的國際學校,但更多的人只好把孩子送回老家讀書,成為留守兒童。即使靠“拼爹”留下借讀,返回江西高考時,又要面對與北京教材完全不同的試卷。
在另外一次飯局上,圍繞非京籍學生能否在北京上學、高考的話題再次展開。
“我再有能耐,也解決不了孩子上學問題,政策何時才能放開?”胡雨龍的非京籍老鄉端著酒杯一飲而盡。
“北京教育資源有限,放開門檻那還不得崩盤?”手握北京戶口的老鄉拍著桌子反問,陳述僧多粥少的現狀。
飯桌上狂風驟起,胡雨龍左右為難,兩邊各執一詞,他都能理解。有人把他推向風口,提議由這名曾經的教育局局長親自操刀辦一所學校,解決江西非京籍孩子上學問題。
“與其等待政策變化,不如探索出一條能夠實實在在解決問題的新路子。”他重重拍了一下沙發扶手,“上為政府分憂,下為百姓解難。”
在北京江西企業商會的鼎力支持下,他決定“用行動終止這場毫無意義的口水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