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探索、一種嘗試,我只是想讓北漂的孩子能夠像當地孩子一樣正常上學,正常中考,正常高考。”10月的最后一天,學校創始人胡雨龍從沙發上站了起來。他戴著眼鏡,身穿深藍色西裝,系著條紋領帶。這位看起來儒雅的男子,一說到關鍵處,忍不住激動地揮動手臂。他執筆寫的校歌里宣告著“向前的洪流不可阻擋”。
7年前,胡雨龍調到江西省撫州市駐北京辦事處工作,老鄉都叫他“胡老”。此前,他是該市臨川區教育局局長。
在他初到北京時的一次老鄉聚會上,有位開著豪車、能呼風喚雨的企業家向他大倒苦水。“物流業做得很大,業務量在亞洲都排得上號”,但只有一件事能讓他低頭認慫。因為沒有北京戶口,這位企業家面臨艱難的選擇:要么放棄事業帶女兒回老家讀書,要么放棄親情讓女兒獨自回家鄉上學。
這次聚會,讓胡雨龍感觸頗深。后來,這名前教育局長發現,只要老鄉湊到一起,話題都離不開“上學”。
2000年后,北京開始提高非京籍兒童入學門檻。2010年,北京市普通小學招生人數里,近一半為非京籍學生;初中比例降至30%;而到了高中,非京籍學生僅剩10%。根據有關規定,非京籍考生無法在北京參加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