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公辦初中學校普遍受中考指揮棒的左右,學校領導一直面臨唯分數評價即中考升學率評價的巨大壓力,不得不把追求理想的升學率當作學校教學管理和評價的主要目標,并用較高的升學率證明辦學的質量,以此獲得政績。記得有一年,筆者所在學校的中考成績較低,沒有獲得教育質量獎。開完全市教育質量分析會議后,當時的校長在全校教職工大會上紅著臉說,聽通報升學率的感覺就是“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并誠懇地說,我們的生源質量確實不高,但是無論如何,希望全體教師共同努力,一定要把教學工作搞上去。而當時的教導主任發言時則說,我們必須大張旗鼓地抓分數。
在像追求GDP一樣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評價機制里,基層初中學校的校長不好當,面對生源困境,即便是大張旗鼓地抓分數也并非易事。于是,不光是筆者所在的學校,全國其他地方的不少學校也在動腦筋想辦法提高自己的中考升學率。比如,2016年長沙市就有9所初中變相在初一年級分重點班,受到市教育局的通報,責令各校寫出深刻檢查,要求初中學校必須嚴格依據入學考試成績,按照“之字路”平行分班,不得以其他任何依據進行分班。比如,一個年級10個班,學生90分以上的10人,分數從高到低,每個班分一個人;80分至90分10人,分數從低到高,每個班分一個人,以此類推,保證每個班入學新生的成績都是均衡的。但是,就具體情況看,真正做到這樣均衡分班的學校恐怕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