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陳發現,正在讀大學的兒子,和輔導員關系非常疏遠。“我覺得這不是輔導員的錯,也不是學生的錯,而是反映了人際關系的基本現狀。”三十年前,甚至十幾年前,輔導員與學生溝通,只能面對面,最多口口相傳,而現在輔導員和學生之間溝通的方式更加迅捷,“一般都是QQ、微信,連電話都很少打,面對面總比隔著屏幕要親近得多。”
開學倆月沒休息一天
“經驗不足但熱情滿滿”
楊青去年剛剛當上某駐濟高校的輔導員,今年又帶了2016級新生。從9月11日開學到現在,近兩個月的時間,她只在中秋節當日放了半天假,周末從未有過休息。早上不到6點,就有學生因各種原因將她從睡夢中驚醒,中午吃飯草草了事,晚上加班到9點也算常態。“你看我每天一到辦公室就坐在電腦前好像啥也不干?我一天的工作事項能記滿一張紙,如果中間被各種臨時會議打斷,只能透支下班時間將工作完成。”以學生獎助工作評選為例,有的學生光因表格填寫就會至少返三次工。
但兩個年級、400多名學生,楊青獲得的滿足感遠超自己當時的想象。第一個教師節,她的手機響了整整一天,燙得快要炸掉,“整整一個年級的同學很大聲地跟我說教師節快樂,現在想起來依然燃爆了。”剛剛過去的“挑戰杯賽”,楊青從早到晚陪學生找問題、想方案,看著他們一點點進步。可是,在比賽當日,由于經費問題,她并沒有跟隨。“學生獲獎后喝了一點酒,借著醉意跟我說,‘老師,今天的比賽我們給自己打99分,那一分沒有給,因為你沒來。’”講起當時的情況,楊青聲音中還帶著哽咽,“就在那一瞬間,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