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非要給偶像打榜?”
“他需要我來守護?。“駟螌ε枷窈苤匾?,排名高,商單就會多,他的事業發展也會更好。我可是死忠粉,絕不‘白嫖’。”
這是近期發生在黑龍江省某醫院外科診室里的一段對話,一方是今年16歲、正上高中的女孩魏婷,另一方是她的爸爸。此前,魏婷因為偷偷拿走家里上千元錢準備給偶像打榜,與父親發生爭吵推搡導致兩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受傷。
記者調查發現,像魏婷這樣的未成年人不理智追星現象并不少見。不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也不論校園內外,他們不愛學習愛追星,把成千上萬元資金用于打榜和投票,甚至還為了維護偶像形象與其他明星的粉絲爭斗,舉報、互撕、人肉、網絡暴力等行為頻頻出現。值得注意的是,這類未成年人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也表現出規則意識不強、對不良習性接受度更高等特點。
在業內人士看來,追星是未成年人難以放棄的文化娛樂訴求,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追星的形式也必然不斷創新,對此,堵不如疏,可以在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下,幫助青少年認識到對偶像言行要學會辨析、追星行為不可越界等。
高中生成罵戰“主力”
經常被喊“快去支援”
日常生活中,追星占50%以上的時間,上課期間也在看偶像相關資訊;
曾為參加偶像的簽售會而逃課;
成績因追星大幅度下降,一學期的時間,從中等水平下滑到班級后20%;
生活費的一半以上用于追星,錢不夠時,曾以交書本費等為由向母親撒謊要錢;
因追星與同學、網友爭執吵架;
與家人的交流日漸減少,因非理性追星反而與家人關系逐漸惡化。
這就是魏婷追星5年來的“變化”。
媽媽發現后,嚴禁她繼續追星。不過,媽媽的管教并未奏效,她的追星行為轉向地下。
“我把孩子追星的事情告訴爸爸,他起初不在意,直到我給他講了一些青少年追星、打賞主播導致家里存款被花光的事例后,爸爸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檢查孩子的社交賬號賬單后,發現她為了追星,不僅花光了零花錢,還偷偷用我們的手機給她轉賬好幾千元。”魏婷的媽媽回憶說。
今年暑假剛開始,父女倆因此發生了激烈的爭吵,雙雙受傷。魏婷情緒失控,摔杯子導致父親被砸出一道口子,父親氣急動手,導致女兒手部挫傷。
今年17歲的北京女孩馮媛,同樣是一名沉迷追星的未成年人。
2016年,馮媛在鄰居的影響下開始追星,逐漸沉迷于購買明星周邊產品、為偶像打榜刷數據、參加偶像的演唱會、重復購買多張音樂專輯等追星行為。
馮媛也因此與家長爆發多次“戰爭”,父親更是一氣之下撕毀了她喜愛的明星海報和周邊產品。
在學校里,因為不允許他人詆毀偶像,她經常與同學爭吵,還在社交平臺上與他人展開罵戰。作為一名高中生,馮媛不僅在放學后流連于各個社交平臺關注偶像的一舉一動,還在上課期間偷偷用手機為偶像明星打榜、刷數據、刷好評。
馮媛的母親告訴記者:“我和她聊過,讓她起碼上課的時候不要刷手機,但是她的回答讓人語塞——‘我喜歡的明星有很多,所以真的控制不住自己’。”
她還擔心,如果自己不為偶像打榜,偶像很快會被別人擠出榜單,進而失去投資方的青睞。
在采訪中,馮媛很愿意向記者“安利”(網絡流行語:誠意推薦之意)她喜歡的明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跟她一樣喜歡,于是記者通過馮媛的邀請加入許多粉絲群,也與馮媛在一些社交平臺上互相關注。
記者注意到,在馮媛此前的評論和轉發中,時常可以看到她為了維護偶像形象而言辭過激地與其他明星的粉絲、普通網友激烈罵戰,甚至詛咒、謾罵和人身攻擊對方。馮媛還是粉絲群中罵戰的“主力選手”,經常會有網友喊她“快去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