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花錢就是不愛他”
“氪金”沖榜豪擲數萬
至于追星的花銷,馮媛用的形容詞是“巨大”,因為“不為偶像花錢就是不愛他”。
“光是用于購買明星專輯的花銷就已經達到了六七萬元。”在馮媛的媽媽看來,這筆花銷讓她感覺“承受不起”,畢竟全家每年收入才15萬元左右。
那么,未成年人追星族們是怎么把錢花出去的?
大數據時代,明星夠不夠紅有了可以量化的指標。打榜,就是目前流行的一種聲援偶像方式。“大粉”(指有號召力、有影響力的粉絲)發布任務,“學生粉”執行任務,這是基本的操作套路。“很多時候由‘大粉’解釋一個偶像有什么特質,為什么值得被愛。而大多數未成年人粉絲則由于能力有限,只能附和、支持他們的觀點,聽從他們的指揮。”娛樂行業從業人員葉舒告訴記者。
“你哥值得更好的”“一定要讓哥哥的排名保持住,后面追得緊”“動動手指,你忍心他被嘲笑嗎”……對“大粉”來說,諸如此類的動員策略司空見慣。
曾參與多個內地明星后援會的資深粉絲余音告訴《法治日報》記者,“大粉”的套路可總結為以“話術”動員加抽獎,外加“有活動優先考慮”的承諾。“‘學生粉’在后援會里基本上就是一個工具人,‘大粉’指哪打哪。未成年人很容易情緒化,又正值自我感動期,加上氛圍渲染,就會不自覺地入套”。
據有多年追星經歷的廣東高中生周哲介紹,“哪里有榜單,哪里就有打榜和投票的粉絲”。打榜和投票、集資和買代言產品的“成績”,經常被視為進粉絲群的門檻,想加入后援會則需投入更多。
為了讓偶像在各種榜單上有個好排名,今年15歲的北京女孩林莉每天都要花上半小時到一小時完成簽到、投票等任務。經年累月,她早已將所有操作爛熟于心,打榜和投票動作幾乎成了條件反射。
在飯圈,打榜和投票“成績”與粉絲群體內部的“獎懲”等級掛鉤。多家平臺雖設提醒,但并無實際機制限制未成年人打榜和投票。
據周哲介紹,為了刺激專輯銷量,娛樂公司通常還會在專輯預售期設置一些不同的促銷方案,比如設置平臺特典,“特典可以理解為special gift,即特殊禮物”。
在周哲看來,銷售方通常在原有專輯配置以外,再加上一張隨機小卡,專輯的價格隨之上漲。“可以說特典配置里面最值錢的就是小卡了”。
周哲的朋友、今年17歲的廣東女孩王禾就為了支持偶像首張專輯“傾囊而出”,最后只能借錢吃飯。原來,由于她的偶像所屬公司的合作平臺數量非常多,且不同平臺推出的特典小卡都不一樣,王禾為了集齊所有特典小卡,“幾千元的壓歲錢全部花完了”。在購買完專輯之后,王禾只能向周圍的朋友借錢吃飯,并承諾下個月償還。
記者通過周哲介紹進入一個二手小卡交易群,發現群內的小卡交易金額通常在千元以上,群成員卻多為“學生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