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至上錯誤導向
影響青少年價值觀
采訪中,馮媛的媽媽告訴記者,她當時很疑惑,除了壓歲錢、零花錢以外,馮媛還有什么收入能維持這樣的“瘋狂”追星?
而答案令她崩潰。
為了“掙錢”,馮媛不僅在學校“代做作業(yè)”賺取同學的零用錢,甚至在一些網友的介紹下出售自己私用物品,“我發(fā)現(xiàn)將自己的貼身衣物放到網絡上進行售賣,居然可以賣得出去”。
對此,為馮媛做心理輔導的心理咨詢師陳靜告訴記者,受到不良追星觀念的影響,馮媛看待追星問題的觀點有所偏激,將自己投射到偶像的身上并過度美化偶像,打破偶像就是打碎她的信念。她的偶像只能她來保護,所以誰謾罵她的偶像,她便要維護并給予反擊。
但這樣導致的結果卻很嚴重。在學校里,馮媛因為追星經查與同學常發(fā)生爭執(zhí),沒有同學愿意與她做朋友。老師曾經多次和馮媛單獨談話,但是效果也不明顯,將其歸為“問題少女”,甚至有老師稱其為“班里的定時炸彈”。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馮媛產生厭學情緒,經常謊稱身體不舒服不愿意去學校。
“他們在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的青春期接觸到了飯圈,能夠通過追星行為在這個特殊社群中獲得生活中所缺失的獲得感與滿足感,于是更加沉迷于追星給自己帶來的快樂,隨即對于追星產生不理智的認知和評價,越在現(xiàn)實中失去的越要從追星中得到補償,但由于其缺少自控力,把追星擺在首要位置,沒有正確把握時間和金錢揮霍的尺度,最終陷入追星產生的惡性循環(huán)。”陳靜說。
同時,根據和馮媛的家長進行溝通,陳靜發(fā)現(xiàn)由于長期不良追星行為,以及與父母的錯誤溝通方式,馮媛青春期的叛逆在追星問題上發(fā)揮到極致,父母的指責并不能夠起到勸誡的作用,反而火上澆油,導致馮媛的不理智追星行為愈演愈烈。
“馮媛覺得全家人都不支持和理解她,只有在粉絲群能夠得到安慰和放松。”陳靜說,網絡環(huán)境復雜,未成年人也更加容易受到影響,失去明辨是非的能力,可能選擇相信謠言,做出不理智的行為。粉絲群也魚龍混雜,有心之人利用粉絲的心態(tài)從中牟利,未成年人為了在飯圈得到接納,或主動或被迫地選擇服從飯圈規(guī)則。
對此,有業(yè)內人士建議,必須不斷完善網絡信息傳播和互動規(guī)則,有關部門要以明星經紀公司為監(jiān)管重點,對經紀公司、粉絲群體危害網絡和社會公共安全、沖擊主流價值觀的違法行徑要依法及時處置。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yè)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鄭寧認為,不能全盤否定飯圈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一方面,飯圈滿足了粉絲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為粉絲的情感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另一方面,通過加入特定的飯圈,參與到偶像的塑造中去,可以讓一些粉絲形成身份認同。
“但近年來在一些資本和平臺的利益裹挾下,在流量至上的錯誤導向下,飯圈文化出現(xiàn)了畸形化傾向,不斷挑戰(zhàn)著法律和道德的底線。一些粉絲盲目追求流量,甚至進行數據造假,破壞正常的行業(yè)競爭秩序,嚴重影響文娛行業(yè)生態(tài)建設,也對青少年的價值觀產生了不良影響。”鄭寧說。
“量變決定質變,粉絲可以喜歡明星,但必須有限度、有底線。要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教育引導粉絲特別是未成年粉絲,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追星不能盲目,那些為社會作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英雄烈士,他們才是真正的明星。”在鄭寧看來,從社會心理層面看,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粉絲文化,與傳統(tǒng)家庭結構解體、人際關系疏離、網絡“群體性孤獨”中渴望陪伴的心理需求相伴生,是對當下互聯(lián)網治理、文化治理乃至社會治理提出的共同挑戰(zhàn),必須不斷研究新問題、新趨勢,深入研究當代青少年,才能找到最優(yōu)的答案。
(受訪者均為化名 記者 趙麗 實習生 陳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