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兼職+臨時”
班主任為何不好做
學生不滿意,輔導員有委屈,但班主任同樣有難處。在大學班主任崗位干了三年半的劉夏告訴記者,不是不想好好履行班主任的職責,而是各方面的工作壓力太大。“學校每年都有教學和科研任務,考核壓力很大,因此,我必須將我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同時,班主任并不是我自愿擔任的,而是學校的硬性規定,否則無法參與評優和晉升。”
一位長期從事學生與教師管理工作的高校領導向記者表示,大學班主任崗位普遍存在“被動+兼職+臨時”的狀態。所謂“被動”,是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為了應對學校硬性規定而不得不擔任這一崗位,否則就無法轉正、通過年度考核、評優或晉升等;所謂“兼職”,是這一職務大都是專業課教師或一些行政管理人員兼任的,他們日常工作任務本來就很多,很難抽出專門的時間做好班主任工作;所謂“臨時”,是由于許多高校規定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必須要有擔任班主任的經歷,許多教師一般只做一年的班主任工作,甚至還沒把班里的學生認齊全就算“完成了任務”,然后大家輪著做,否則其他教師就沒有機會。“這種狀況的存在,使許多大學教師做班主任只是‘走走形式’,根本發揮不了其應有的作用。學校整個班主任隊伍走馬燈似的換來換去,很不穩定。”
還有一位高校班主任透露,自己剛剛成為一名教師,欠缺面對各種情況的應對經驗,而現在大學生心理、學業、情感和思想問題較多,班主任需要處理的問題學生、突發事件甚至是危機事件較多,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項工作只是日常工作的一小部分,卻占據了很多時間。”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童文勝,曾獲得過學校“我最喜愛的班主任”榮譽稱號。在他看來,現在多數班主任并非出于“熱愛”而積極報名參與,更多是因為與職稱評優掛鉤,或礙于院系領導面子接受“任務”。以任務心態做事,其積極性可想而知。
“同時,做過兩三輪以上的班主任存在工作動力不足與績效激勵力度欠缺雙重矛盾。如果教師沒有正確認識并接受‘大思政’理念,便只能借助績效激勵方式,但從操作層面來說,加大利益驅動力度同樣存在較大難度。個別老師甚至對‘考核’兩字有所抵觸。”童文勝指出。
對于待遇較低,導致工作意愿不強、動力不足的問題,洪成文也有所了解。他舉例說,北京市的班主任費是6元/生/月,假設一個班30人,每月的班主任費只有180元。
也有業內專家表示,對于班主任工作,高校一般除了有擔任時間長短的要求之外,大都是目標性、導向性的抽象、模糊任職要求,缺乏具體的工作任務安排以及相應的考核指標和評價標準。這使教師在擔任這一職務時,工作隨意性很大,缺乏專業性和規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