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港嵩嶼集裝箱碼頭作業繁忙。報業集團記者 林梓健 攝
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種重要方式。
20世紀80年代,廈門,中國地方政府最早制定的一個縱跨15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出爐。
從1986年8月開始,歷時一年半,這部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期間領導制定的發展戰略,為廈門校準“發展坐標”,指明“發展方向”。
從彼時建設經濟特區的思考,到如今“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和“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的堅定,《發展戰略》的生命力,在時間的長河中歷久彌新。
站在今天回望40年前,《發展戰略》帶來的啟示是什么?
《發展戰略》蘊含的思想方法、戰略定位、實施路徑等,現在還在指引著廈門的工作。這些年,廈門在進行重大決策部署的時候,都會從中汲取智慧啟示、尋找應對之策。
閩山閩水物華新,一部發展戰略,為廈門經濟社會擘畫了藍圖。鑒往知來,站在歷史和未來的交匯點,廈門正奔跑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
盯著問題 向著遠方
1985年6月,國務院批準將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島,并在該特區逐步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當時的廈門,正處于謀求長遠發展的關鍵節點。
“面對當時所處的國內外環境,廈門迫切需要一個發展戰略作為決策指南,使得在捕捉時機、迎接挑戰中獲得穩定而迅速的發展。”廈門市發改委主任孫建輝表示。
然而,廈門是初生的經濟特區,發展中面臨一些突出現實問題和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如傳統經濟體制制約廈門特區外向型經濟發展,再如當年廈門產業結構不合理、基礎設施亟須配套、老企業素質尚待提升、資金和人才不足等。
這些問題,在經過充分調研后,都在《發展戰略》中被鮮明地指出了。
時任廈門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發展戰略》三名主編之一的鄭金沐認為,在廈門經濟特區初創的年代,制定發展戰略,重大意義就在于思考城市的定位和發展方向,從一開始就為建設經濟特區找準方向,避免大的波折和走上彎路。
制定發展戰略,很難在短期內體現出效果。
甘做鋪墊工作,甘抓未成之事。1986年7月30日,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親自召開廈門市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課題專職人員動員和工作部署會議。隨后直接牽頭帶領十幾家單位、100余位專家教授、實際工作者組成的課題組深入調研,根據廈門市情家底,寫出幾十萬字的調查材料。
根據這些調查,《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總報告和21個專題報告形成,共近25萬字。就是它們,為廈門經濟特區擘畫了一張科學、系統的長期發展藍圖。
40年來,廈門深入實施《發展戰略》,堅持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歷史遺留問題解決,通過問題矛盾的有效破解帶動全局工作、促進事業發展。
明者遠見于未萌。1985年至2024年,廈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8%,分別高出全國、全省同期增速5.1個百分點和2.8個百分點。
“《發展戰略》一開始就秉持一種開放的、前瞻的、把握歷史趨勢的大局觀,明確廈門的戰略定位、戰略指導思想、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和戰略實施對策,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興祥說。
沒有猶豫 沒有折騰
6月27日,廈門—東南亞“絲路海運”跨境電商快速通道啟動。首批27條航線,助力貨物由廈門港點對點直航東南亞4個國家的7個主要港口。
2024年,廈門跨境電商進出口增長48%,港口連通性指數居全球第11位,“絲路海運”航線占全國一半以上。這是廈門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生動注腳。
擴大對外開放,抓緊實施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是《發展戰略》為廈門確定的三個帶有全面性意義的戰略重點之一。鄭金沐介紹,其他兩個戰略重點分別是發展對臺交流合作;改造傳統工業,為特區實現經濟外向型鋪平道路。
規劃的生命力在于一張藍圖干到底。
關于對外開放,《發展戰略》提出,中央賦予廈門經濟特區實施自由港某些政策,是廈門對外開放的政策優勢,是帶動廈門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必須用足用活用好。
40年來,廈門按照《發展戰略》提出的“三步走”“雙梯度”發展模式,率先啟動對建設中國特色自由港的初步探索,逐步形成涵蓋經濟特區、保稅港區、自由貿易試驗區、金磚創新基地等開放載體的經濟開放格局。
超7000名臺胞踴躍參會,其中臺灣青年占比超四成……不久前,在廈門成功舉辦的第十七屆海峽論壇大會,再次彰顯兩岸交流合作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發展戰略》指出,無論從歷史或現狀看,廈門通過對外開放,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都是基于廈門在對臺關系上特殊的戰略地位和歷史使命。
帶著服務祖國統一大業這個與生俱來的使命,40年來,廈門一系列歷史性“破冰”舉措相繼推出,并持續在促進兩岸融合發展上大膽先行先試。廈門,成為兩岸同胞往來最頻繁、經貿合作最活躍、各領域交流最熱絡、情感最親近的前沿平臺。以《發展戰略》為指引,廈門在兩岸融合發展中的戰略支點地位更加凸顯。
推動新技術賦能千行百業,也是《發展戰略》藍圖的一以貫之。
《發展戰略》提出,要“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用高技術改造整個傳統技術產業”,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和產業的集約化,建立高技術工業園區。
“多年來,廈門始終堅持把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特別是近年來,廈門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引領工程,謀劃推進廈門科學城建設,加快嘉庚、翔安等省級創新實驗室建設,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廈門市科技局負責人表示,在全球百強“科技集群”中,廈門3年上升31位,躍升至第72位;廈門有90多項技術或產品處于全國、全球領先水平。
謀長遠之勢,在于久久為功。一任接一任、一代接一代,廈門錨定《發展戰略》指明的永續發展之路。
“規劃的科學性需要實踐檢驗,規劃的生命力也在于有效執行。”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崔永輝表示,“40年來,廈門歷屆市委市政府、廣大干部群眾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沒有猶豫、沒有折騰,正是這種‘一以貫之’的堅持,我們才一步步把習近平總書記為廈門擘畫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探索試驗 探路先行
6月26日,《廈門經濟特區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條例(草案)》提交廈門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在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領域積累了豐富創新經驗的廈門市,再次先行先試,意在將改革成果固化為長效制度。
經過多年實踐,廈門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工作走在全國前列。改革實施以來,超2800個項目受益,累計節約審批時限8.4萬個工作日,節省論證費用超億元,避免無效投資8.4億元。
如果說把頂層設計和問計于民統一起來,是《發展戰略》帶給廈門的寶貴經驗,那么把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結合起來,則是廈門大膽試、勇敢闖,奮力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的法寶。
改革,經濟特區應該走在全國前面。翻開《發展戰略》,關于改革的判斷擲地有聲:廈門經濟特區的體制改革不僅要跳出現行體制的框框,還必須實行有別于內地的模式,根據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建立國家宏觀政策指導下的商品經濟新體制。基于此,《發展戰略》為廈門謀劃了一系列先導性、基礎性改革舉措。
先行先試、大膽探索,歷經多年實踐,廈門成為我國重大改革先行政策密度最高、力度最大、措施最集中、效果最突出的系統集成地之一。廈門圍繞國企改革、投融資體制、保障房建設管理等領域創造了諸多“全國第一”。
來自云南的大學生楊家慧,就享受到了改革的福利。今年3月,來廈門求職的她,在圍里公寓享受到了免費住宿。原來,2024年廈門市推出求職免費“一張床”政策,面向在廈門無住房、畢業3年內或在校大學生,提供最長12個月的免費住宿。廈門“一張床”免費住宿保障機制以全國領先的政策力度,為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青年人才活力。
2023年6月,中央批準廈門開展綜合改革試點,廈門全面深化改革再次迎來新的重大機遇,已落地實施205項改革任務,形成全國首創成果62項,成為全國深化改革的樣本。
以綜合改革試點引領全面深化改革,廈門正以改革促進制度型開放,加快在規則、規制、管理、標準上創新突破,形成一批典型經驗和創新成果。
在全局中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崔永輝表示:“《發展戰略》是廈門的寶貴財富,廈門堅持以《發展戰略》指引改革發展的生動實踐,就是探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先行實踐。”(福建日報記者 林麗明 游笑春)